来自 奇迹 2019-05-27 11:31 的文章

创造更大的中国奇迹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特稿】

  又是一个冬藏迎春的12月,在万里河山的冬日静美中,中国正酝酿着又一个生机勃发的新起程。

  东方潮起,巨变生发。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平地惊雷春风化雨催生万物拔节破土生长;开山炮响千帆竞发开启波澜壮阔远大航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亿万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2年多的时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30余载。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出发。“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奇迹,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

  潘维廉博士,自称“老潘”,是一位62岁的美国籍中国永久居民。1988年,他辞去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职务,举家来到厦门,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至今已经30年。1992年,老潘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

  “1988年,我们一家乘慢船到中国厦门(从香港出发需要航行18小时),在和平码头上岸,当时厦门只有一座高楼——厦门港附近的海滨大厦。一星期里有几天会停电,一次连续几天停水,泥土路上坑坑洼洼的,城市因大量使用煤炭而蒙上煤烟灰……”老潘2002年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写道,“当年我们抵达厦门时,谁能想到,这个落后的小岛城市会在短短的10年间获誉全球最宜居城市。”

  “1988年,我深信中国终将繁荣发展,但未曾料想,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令我欣喜的是,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在经济贸易背后动用军事力量就能达到如此发展程度的大国。”来中国至今,老潘已经写了10多本书,还自编《我不见外》书信小报,用英文向世界和亲戚朋友介绍中国城市和地域文化历史。在老潘新近出版的中英文图书《我不见外》中,他写道:“在中国闯荡了3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也参与了这些变化。”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堪称第二次革命。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1978年3月,我扛着两袋东西、一个编织袋,到浙江山区一个小学做民办教师,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学校和我在山下的家中都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2015年中国实现村村通电、户户通电,是首个发展中国家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如今中国100%的村庄实现电气化。”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战略顾问陈新华博士说起40年间的变化感慨很多。

  四十不惑,家国记忆。改革开放打破围困活跃细胞的“藩篱”,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间,中国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到2017年底,全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从国产航母到国产大飞机,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从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到全球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从纵横南北的中国高铁到屡创世界第一的道路桥梁……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40年,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迈进的40年,是脱贫成就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大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兜牢的40年。

  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奇迹,影响世界的共赢之路

  “惠及全球。”谈起中国40年改革开放,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由衷地说。2007年,潘基文成为联合国秘书长,10年任期内11次访华,见证并助推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他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