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9-25 22:02 的文章

“大桥精神”创造奇迹:从第一座争气桥到长江

  (新中国70年)“大桥精神”创造奇迹:从第一座争气桥到长江上的“动脉”网

  中新网南京9月25日电 题:“大桥精神”创造奇迹:从第一座争气桥到长江上的“动脉”网

  记者申冉

  2019年9月20日,世界首座主跨径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合龙,中国建设者们又一次打破了建桥记录。

  从解放前的千里长江无一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争气桥,直到如今数十条过江通道纵横,新中国的超级桥梁记录在长江上一次次被刷新。

公路桥面通车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资料图)中铁大桥局供图

公路桥面通车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资料图)中铁大桥局供图

  定锚:新中国的第一座争气桥

  1959年1月,23岁的湖北农村小伙罗斌峰第一次站在南京的长江边,但他没想到,九年后,自己站着的地方,矗立起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长江南京段的江面,在1927年曾被美国桥梁专家断言“不具备造桥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跨江大桥立刻被放在了国字号工程的日程表上,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

2019年9月20日,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合龙。 泱波 摄

2019年9月20日,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合龙。 泱波 摄

  从大桥开工起,碰到的每个难题都是新的……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建桥工都“憋着一股子必须成功的劲儿”。

  今年已83岁的罗斌峰,依然记得1964年9月28日发生的那场危急险情,当时正是攻克江中心4号和5号深水桥墩定位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长江洪峰首先刮断了5号墩的定位锚绳,十天后,四号墩的锚绳也断了,全体人员历经30多天的殊死搏斗,才最终稳住这两个江中间的巨型漂浮物。

江阴大桥副总指挥、时任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周世忠在建设现场。被采访者供图

江阴大桥副总指挥、时任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周世忠在建设现场。被采访者供图

  “随之而来的桥墩沉井封底必须速战速决。”作为一名普通混凝土工人,罗斌峰无数个日夜坚守在桥墩上,“封底要求一次性必须浇筑6米高的底板,这意味着6个班的工人三班倒,需要两天两夜不停歇地工作。到了饭点,就有船把吃的送到江中间的平台上,就着冷风吃两口,困了就趴着眯一会。”

  大桥的水下基础是“硬骨头”,水上的“骨架”也不简单。24岁被分配到南京长江大桥指挥部设计组工作的常荣五,当时还是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海量到无法人工计算的大桥结构数据。

  “南京长江大桥可说是中国第一座用上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大桥。”常荣五告诉记者,大桥桥体钢梁的设计是N次超静定结构,其安全监测的海量数据如果使用手工计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获批使用了当时国家唯一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尽管上机不到一个小时就可演算完,但每次都要到北京排队半个多月,还要拿回几大箱子计算机打出的纸带,再一厘米一厘米地核对计算机的结果。

在建中的江阴大桥。被采访者供图

在建中的江阴大桥。被采访者供图

  “所幸经过‘电脑’的精密计算,我们‘人脑’假定的大桥力学模型被确认是合理而精准的。”常荣五笑道。

  正是这股“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们众志成城,最终建成了这座国家地标的跨江大桥,并自此成为一代代建设者们心中跨越千难万险的“底气”。

1968年国庆前夕,年轻的工程师常荣五站在通车前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被采访者供图

1968年国庆前夕,年轻的工程师常荣五站在通车前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被采访者供图

  跨越:中国人创造的桥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