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协调发展中 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中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将依托独有的大国发展优势,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中持续扩大增量、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整体韧性。
大国经济拓展中国经济增长新空间
中国目前是典型的大国经济,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地理空间广阔、要素流通便利四个大国经济特征是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遵循大国发展规律,利用好大国经济优势,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两大奇迹,一是实现了持久而又快速的经济增长奇迹,另一个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接近14亿人,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再加上中国规模庞大的高铁体系所带来的要素流动,形成了中国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地理空间广阔、要素流通便利四个大国经济特征,这是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将挖掘出更多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口大国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全球产业链条的分工和布局,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市场。尽管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有所上涨,但劳动力的价值在不断提升,巨大的熟练劳动力资源仍然在不断吸引全球价值链中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与组装等环节的进入,中国在全球分工和贸易版图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另一方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催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而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使得我国企业形成了普遍的生产成本优势,2018年,国内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6.2%。按照新贸易理论,在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这是因为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产业规模的扩大将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使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拥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提升了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经济大国的优势既体现在量上更反映在质上。在当前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相对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以6.6%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近60%的服务业贡献率,保持了经济平稳、高质量的增长态势。从今年1到4月份的数据看,国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体量的庞大实际上反映的是产业规模的庞大,我国具有门类齐全、独立完备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成本优势,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间协作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能够不断释放出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是体现在发展动能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着新旧动能的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升级,使得我国经济呈现出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特征;二是体现在空间格局上,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一系列精准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三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倒逼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提供了重要牵引;四是体现在发展道路上,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包括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开放层次、开放方式等多个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五是体现在发展的本质追求上,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追求共享发展的目标,正在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公平性、普惠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