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4 13:58 的文章

视频|解放传奇② | 解放军创造城市攻坚战奇迹

1949年5月12日开始的解放上海战役,被形象地概括为“瓷器店里打老鼠”。这场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大战过后,城市基本完整,大量历史建筑、工厂得以保全,市民生活如常。

瓷器店里打老鼠,这到底是怎么个打法?记者跟随军事专家杜文龙重回历史的战场,探究谜底。杨行中学校园东南角这个灰扑扑的建筑,是上海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建设的3800多个碉堡之一。

解放战役时,国民党守军司令汤恩伯曾宣称要死守上海,把上海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


1949年宝山地区密集碉堡布局图


“小的时候,从学校到宝山烈士陵园,一路上都是这个碉堡。”杨行中学校长张敏荣回忆。

触摸着碉堡残骸的钢筋和水泥,军事专家杜文龙叹道:解放上海这场战役很不简单。1949年5月,在筹划上海战役时,粟裕曾提出三种方案:一是长围久困;二是突击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地区;三是钳击吴淞口,逼敌人在郊区决战。

“打吴淞这个战法,它是最难的。因为钢铁堡垒就是在这个附近,而且周边有国民党的空军、海军,也就是说,自己的优势完全不存在(这一地区地形狭长,河网纵横交错,桥梁多被破坏。我军部队展不开,特纵炮兵上不来)。但是,选的就是第三种。”

军事专家杜文龙分析认为,当时之所以把主战场设在解放军并不占优势的郊区,宁可增大自己的伤亡,也要实现保全上海的目的,就是要让上海在解放后完整回到人民手中,城市还能够正常运转。

解放上海后遗留至今的碉堡


1949年5月12日,解放上海战役正式打响。以第三野战军九、十两大兵团为主的40万人民解放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朝黄埔江口合围。

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10兵团合围吴淞口


原华东军区司令部二局报务一处报务员房崇喜还记得:“陈毅讲,我们解放上海,就像瓷器店里打老鼠,重武器不能用。所以主要是想把敌人引到城外打,郊区打。郊区把主要力量消灭后,那就好办了,城市就保下来了。还有个就是两个兵团采取‘掐脖子战术’,首先把吴淞口和高桥给它卡下来,这样打,就像人喉咙一样,把脖子掐住了。黄浦江出不去了,我给你把口袋封住了。”


90岁的房崇喜讲述70年前的“掐脖子”战略


11天的外围作战,解放军主攻的方向是吴淞和高桥,从两面钳击国民党军搬运物资和败逃的出海口。跟预期一样,这种打法异常艰难。原三野33军98师293团一营三连三排十班书记员王启伦,至今仍无不惋惜地告诉记者:“攻打杨行战役当中,26个人牺牲,牺牲了一个连长,牺牲了一个排长,年纪都很轻的!”


90岁的王启伦讲述70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


喉咙被卡住了,汤恩伯只能被迫从市区急调3个军增援吴淞和浦东方向。战争路径一步步朝着“瓷器店里打老鼠”的预设靠近,店里的老鼠越少,瓷器就越能够保全。然而,敌人反扑外围,这对进攻高桥的解放军9兵团30军、31军来说,压力激增。重新走进高桥镇这栋三层楼高的仰贤堂,南墙弹痕犹在,屋内高爆炮弹的炮眼儿清晰可见。“因为高桥作战是26日结束,也就是说发起总攻的时候,高桥在作战。两个战场的决战,应该是同时进行。完成了包围以后,等于把敌人放到了这里,只要它从城区到了高桥。就说明,城区的作战状态,包括敌军数量已经达到了理想状态,可以发动总攻。”探访战争故地仰贤堂,杜文龙对记者分析当时的战况。

高桥仰贤堂曾经是国民党守军的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