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4 13:07 的文章

读《生命是劫后重生的奇迹》

  我见过蒋萌。那是1991年夏天,我参加由《人民日报》在烟台养马岛举办的笔会,11岁的蒋萌随其父蒋元明(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主编)也来度假几天,我们一起打乒乓、玩纸牌、海边游泳。他活泼可爱且聪慧,惹人喜爱。过了两年,司徒伟智告诉我:蒋萌得了怪病,在华山医院医治,我们一同去探望。面对一脸愁容、瘫在病床上的蒋萌,我黯然,悲怆,祈祷。之后,我为他“大难不死”而庆幸!2004年始,我在东方网上常读到署名“蒋萌”的时评,一时纳闷:他不是没念完小学就辍学了吗?病瘫在床的他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

  近读蒋萌自传《生命是劫后重生的奇迹》(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名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我对这位不幸者的命运有了多侧面的认识,为他的“浴火”而感佩,为他的“涅槃”而敬慕,为他的“腾飞”而庆贺!

  蒋萌得的是“全脊髓胶质瘤伴随空洞”重症,患者为十万分之零点三。他相继动了三次大手术,侥幸闯过了“鬼门关”,却与“站立”绝缘。命运素来不会给一个人讨价还价的余地,充满憧憬的蒋萌从此便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自传写得很坦诚、很真实,没有讳言当初逃出死神魔掌后所直面的精神痛苦:“下肢瘫痪,‘困囚’斗室;远离学校,孤独寂寞;失去路标,前途茫茫”。度日如年、无所事事的蒋萌在无奈中想到了自学——以自学消磨时光,排遣苦闷,寻找乐趣,自学成了他自疗痛苦的良药。他用了五六年的时间自修完中学到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尔后从自攒电脑到涉足软件编程。一度困惑与无望的蒋萌似获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他的生活底谱不再是灰色的了。

  一次偶然的机遇促使蒋萌人生道路实现了大幅度跨越:2004年5月的一天,上海东方网负责网络评论的邵传烈打电话到家,约蒋元明写稿。蒋萌接电话后转告父亲,父亲不经意地提议:“你也可以试着写写啊!”此言似吹皱一池春水!蒋萌想到当时正在进行的F1赛事,那位对赛车一窍不通的女主持人“为说而说”,甚至“卖弄”得不知所云。经过一番搜肠刮肚的思索,他写下了网评《F1需要“花瓶”吗?》。作为网评的试水,这篇处女作于2004年5月24日东方网刊出后,一发不可收,蒋萌继而由网络向报刊进军,从网评向杂文、散文扩展,开辟新天地,实现了人生大转折,用自传的话说:“它犹如一缕曙光,微微地照亮了我阴霾久矣的生活。”他的网评点击率颇高,其粉丝甚多,先后被人民网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评人”“2006年最受网民关注的十大网评人”;2008年人民网开设的由他主持的《观点1+1》时评个人专栏,获得了“2009年人民网新闻大赛品牌铜奖”,名列《南方都市报》评选的“2009年度网络致敬栏目”。

  这本自传的第七章“作品精选”,蒋萌遴选了13篇近作。其实,他已出版了《蒋萌网评》《观点?良知》《另开一扇门》,十多年来笔耕不已,佳作迭出,堪为时评、杂文创作的“丰收期”。蒋萌的写作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诸如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自学“充电”,积累各类知识,需要克服行动上的诸多不便,但从另一角度看,他在床榻和轮椅上有许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除了宽裕地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外,还养成了深思熟虑的思维习惯和精雕细刻的写作方式,使之“人在家中坐,评论天下事”。

  蒋萌的时评、杂文,贴近现实,题材广泛。蒋萌的作品既有对社会正面现象的赞颂,更有对负面现象的鞭笞,他依据了大量事实,综合分析网络信息,选取独特的视角予以论说,言之有物,多有见地。蒋萌自评:“对我而言,不装高深和学究,不玩无病呻吟,不写官话、空话、假话、大话;只是尽量把文章写出个性,站在草根儿的视角,用不死板的、俏皮的、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老百姓的感受和诉求。”这充分彰显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睿智。

  前不久,蒋萌以“爱岗敬业”和卓然的创作实绩喜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殊荣。我视蒋萌,宛如鲁迅当年盛赞的“精神界之战士”,临风傲然站立着。我由衷地向这位生活的强者行注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