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4 07:36 的文章

高原上的“格桑花”:传承精神 见证巨变

高原上的“格桑花”:传承精神 见证巨变

“感动青藏铁路十大人物”黄丽敏(左)

  “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青藏铁路已全线通车13年。13年来,这条奇迹天路极大地拉近了青藏高原与祖国内地乃至世界的距离,给沿线各族百姓带来了吉祥安康。近年来,青藏铁路仍在不断扩容改造,几条延伸线也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中。

  这条被誉为用生命铸就的铁路,无论是在艰苦奋斗的建设时期,探索实践的运营时期,还是如今数字化发展的跨越时期,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惊人的贡献,其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在最初运行的那些年,一代代女职工们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岗位,奉献青春;近些年来,随着铁路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女性参与的领域更加多元,更加广阔。

  在坚守中感受时代巨变

  1959年10月,青海和西藏两省区通往内陆的唯一铁路通道——兰青铁路通车,西宁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铁路人为支援大西北,纷纷投入到铁路运营中。来自山东青岛的孙岺梅正是那时调往西宁车站的,成为高原铁路上第一代售票员。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当年的售票室内空间很窄很狭小,照明用的是柴油灯;日均发售火车票只有1000张左右;我们(售票员)售票的工具就是一个日期机、一个票箱和一个算盘。”今年已过八旬的孙岺梅老人回忆说,“当年西宁至北京的票价是30.8元,西宁至上海的票价是19.3元。”时至今日,她依然可以迅速说出那时的票价。

  60年沧海桑田,在像孙岺梅老人一样老一代高原铁路人的坚守中,高原铁路建设日新月异。

  作为青藏铁路的起点站、青藏高原外出的门户,西宁站经历了四代改造,变化天翻地覆:从1959年的1座简易候车室、1个长270米站台的车站、站房总面积8000平方米、全年旅客发送量18万人次,到今天的站房总面积6万平方米,全年旅客发送量1037.9万人次……历时60年,西宁站已成为在同一车站进行“零距离”换乘的新式高速、普速混合式客运一等车站。“无法想象的变化”是孙岺梅老人对今日西宁火车站的感悟。

  5月11日早晨6点50分,在西宁火车站热备室里,西宁客运段动车队队长黄丽敏正在给即将出乘的班组人员强调注意事项,“近期气候变化较大,车上突发疾病的旅客会增多,请大家做好提醒工作,在车上多留心旅客的健康状况……”交代完工作后,黄丽敏又立刻赶往站台,对担当乘务的动车车内整备情况进行检查,并指导班组做好旅客放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感动青藏铁路十大人物”黄丽敏,在西宁客运段工作了24年,从列车员、列车长、列车指导到动车队长,她切身体会到车厢环境从绿皮车的“拥挤不堪”到如今动车“温馨有序”的巨变。

  1996年,黄丽敏是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段的列车员,烧锅炉、清洗厕所、汗流浃背、常年超载……这些词汇记录了当年的艰辛;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列车全面升级,全封闭式自动供暖和制冷车体、自动弥漫式供养、集便式厕所装置……作为首批进藏列车的列车长,黄丽敏体会到的是舒适和环保;2014年,兰新高铁的开通让青藏高原进入高铁时代,“从西宁到西安仅需4个多小时,比70年代缩短了近30个小时。”方便快捷成为黄丽敏的最大感受。

  “青藏铁路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众多西藏人的一生。”斯朗卓玛动情地说。1981年出生的斯朗卓玛是西藏第一代藏族铁路职工,自2006年6月在拉萨车站工作至今,她先后在客运员、助理值班员、计划员、售票值班员、车间党支部书记等多个岗位历练过,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走上了管理人员的岗位。她的成长经历是对青藏铁路和西藏发展变化的最好诠释。

  说起西藏的变化,斯朗卓玛脸上洋溢出高兴和自豪:“刚通车的时候,拉萨火车站周围都是菜地,而现在周边高楼林立。我也住进了铁路小区,买了房子和车子。”

  的确,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拉萨火车站周围看到,超市、宾馆、饭店、商场、银行、邮局……一片繁荣景象。据介绍,青藏铁路刚开通时,这里都是农田,那时的拉萨车站显得高大雄伟;而通车运营13年来,拉萨车站“拉来”了一个柳梧新区,在一片建筑群里,拉萨站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在参与中体会祖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