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2 14:05 的文章

市场兴盛创造世界奇迹

□ 中国工商报记者 黄 鹏 栗世民

40年潮起潮落,中国经济蓄流积势,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一路劈波斩浪,一路广纳百川。

40年不懈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造出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

转弯过滩,磅礴成海。改革溯源,活力之水来自市场闸门有序放开。

从“鸡毛换糖”起步

在浙江义乌,有一组“鸡毛换糖”的铜像,远近闻名。

早年间,义乌一带农民在冬春农闲时挑着担走街串巷,用自家土产的糖块,去别家换鸡毛做掸子。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有人发现小百货比糖块更有市场,换鸡毛还能赚点小钱。“鸡毛换糖”催生了第一代义乌商贩。

当时义乌县政府对小百货经营态度是“上面没有开口,农民经营不支持”。市场监管部门在“管死”与“搞活”两难选择下,采取“明管暗放”的办法来扶持集贸市场的小百货经营。

迈向市场的第一步需要探索的勇气和决心。“放”,绝不是对“管”的任性,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勇于革新、勇担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兴办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是经济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市场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1978年到1982年,准许农民和商贩从事贩运活动、放宽上市商品范围、开放城市集贸市场等举措,带动了各类市场蓬勃兴起,经济运行机制初步由计划主导转变为市场调节。

到1982年年底,中国农村集市已达到41181个。集市的规模和功能、贸易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市场兴起结束了票证供给,宣告中国经济告别了物质紧缺。有经济学家评论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正是从集贸市场这个“摇篮”起步,逐渐呈现一条清晰的路径——

1992年至2001年,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经济社会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

2002年至2012年,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市场体系;

2013年后,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无市场,不改革;有转型,更繁荣。

看“一条裤子”转型

在辽宁鞍山,也有一座雕像,塑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条商品裤子的制售者——农民丁其山。

1978年春,家住鞍山市西柳镇东柳村的丁其山因家里打井而遭遇横祸,在艰难度日之际,意外发现了卖裤子的一线生机。

丁其山把做好的裤子藏在布包里,走村串户推销。他的举动引发连锁效应,和他一起赶集卖裤子的人越来越多。西柳市场在一片杨树林里成为全国起步最早的专业服装市场。

由集贸市场发展为专业市场,蕴含着深刻的变革。从沿街地摊到大棚经营,再到大厦式经营;从最初的个体自由经商到由政府统一规划引导,专业市场每向前跨一小步,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向上提升一大步。

西柳市场40年来由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露天市场,变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全亚洲设施环境一流的高端服装市场,进入商品品牌化、营销展贸化、市场商城化、商城集群化的全新发展阶段,实现了“一条裤子”的专业化转型。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到1990年末,全国城乡消费品市场共7.2万个,成交额达2168亿元,市场数比1979年增长了84%,其中专业市场成交额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专业市场作为商业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促进、满足了数以亿计国内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同时还成就了千万创业者的财富梦想,大批优秀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从专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每年约有近万亿元产品在专业市场中交易、流转。

武汉汉正街、广州白马、沈阳五爱、重庆朝天门、石家庄南三条……一批辐射八方、带动周边的专业市场见证了经营者汗水与拼搏的成就,见证了市场监管干部的创新与探索,见证了一代人光荣与梦想的实现。

“1993年7月,《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对开办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开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市场登记机关的职责及登记内容、登记程序等作出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市场登记制度的建立,对加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全球买卖”进发

我们把视线投回义乌。

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每天有数十万名国内外客商来回穿梭。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买卖”,中国市场40年来规模化、专业化、精品化、网络化、品牌化不断升级,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市场已全方位、多层次地与全球所有市场体系开放、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