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防前線到發展高地的歷史奇跡——聚焦福建70年砥礪奮進壯闊歷程
新華社福州8月18日電 題:從海防前線到發展高地的歷史奇跡——聚焦福建70年砥礪奮進壯闊歷程
這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桑園水庫附近的景色(2016年5月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這是一片昭示初心的聖地——
近半中央蘇區位於閩西,二萬五千裡長征從這裡出發,兩次古田會議標記我軍政治建設重要裡程碑。
這是一片綠色發展的寶地——
經濟增速持續領跑東部的同時,森林覆蓋率連續40年冠居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
這是一片改革開放的熱土——
“鬆綁放權”的呼吁成為國企改革先聲,“晉江經驗”蘊藏民營經濟活力之源,“海絲”核心區建設通達全球……
70年來,福建從經濟版圖上的“東南窪地”成長為連接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區和台灣地區的“發展高地”,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篇章。
進入新時代,八閩大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目標揚帆遠航,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是廈門演武大橋沿線及鼓浪嶼一帶城市海濱風光(拼接照片,2017年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躍上發展高地:從“東南窪地”到東部領跑
受制於地理條件,一直以來,福建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布局少、歷史欠賬多、發展腹地淺,曾被認為是東南沿海的“發展窪地”。1978年,福建僅有一條鷹廈鐵路作為出省鐵路通道。
2018年,福建出省鐵路通道達7條,高鐵通車裡程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並在全國率先實現“市市通快鐵、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干線、村村通客車”。
交通巨變,為福建產業聚集和發展提速打開新天地。
憑借閩東優質的港口資源、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青拓集團投產10年間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企業,並帶動一批來自廣東、浙江的下游企業匯聚寧德。
寧德時代、廈門聯芯、福州京東方等高科技企業也紛紛落地成長,帶動新能源、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花結果。
作為民營企業的重要發軔之地,福建在始終堅守實業、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立足省情實際和比較優勢,繼續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制造產業,並加速從數字經濟、生態環保等優勢領域培育更多主導產業。
經濟增速連續穩居東部第一,經濟總量、人均GDP分別躍居全國第十和第六,農村貧困人口2018年底隻剩465人,網上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達到90%以上……一組組數字,生動展現了福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實踐。
這是搭載著35個集裝箱的中歐班列(廈門—布達佩斯)從海滄站開出(2018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擦亮發展底色: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眼下正是百香果上市的季節,“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各鄉鎮道路上,一輛輛滿載百香果的小貨車來往穿梭。
從污染嚴重的生豬養殖重鎮,到如今的萬畝百香果產地,短短3年,武平的綠水青山既聚集了人氣,更帶來了財氣。
鼓浪嶼波光粼粼、武夷山層巒疊翠,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一派蔥蘢……生態“高顏值”是福建最鮮明的特色。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綠色,已經成為福建發展最亮麗的底色——
堅持綠色導向。福建對佔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和佔總數一半的地市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
優化綠色布局。科學劃定全省生態功能紅線,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開發和保護國土空間,實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僅閩江、九龍江、敖江、汀江流域的補償資金就達到55億元。
推進綠色惠民。率先開展並持續深化“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林權制度改革,實施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完成贖買23.6萬畝,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福建,把綠色鋪滿海岳山川,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人心。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6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屹立時代潮頭:從台海前線到改革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