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8-09 13:40 的文章

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

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

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發展石斛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全省石斛總產值達到44億元,助推6萬貧困人口脫貧,幫助60萬已脫貧群眾鞏固脫貧成果。圖為安龍縣者貴村村民在採收鐵皮石斛。(李楓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貧困人口從923萬減少到155萬,減貧人數全國第一,貧困發生率從26.8%減少到4.3%,33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

地處中國西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

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前行。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各族兒女艱苦奮斗、銳意進取,使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徹底改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經濟總量連續躍上新台階。

一組數據激動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貧困人口從923萬減少到155萬,減貧人數全國第一,貧困發生率從26.8%減少到4.3%,33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中國是如何脫貧的,做了些什麼,如何為人們創造就業機會?貴州的案例有著巨大的啟發性,我從未在其他地方見過。”2018年,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到貴州考察后給予點贊。

“組組通”:打通鄉村振興路

武陵山深處的德江縣荊角鄉岩底村,因為通了公路,昔日村民眼中的窮山惡水,如今變成了“神秘儺寨”旅游景點。

“公路修到家門口,種植的烤煙和食用菌再也不愁賣!”通組硬化路的建設,讓貞豐縣北盤江鎮的者顙村村民黃國興喜上眉梢。

群眾的幸福感,源自我省農村公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我省僅有沿國省道公路的農村連接公路。2002年,實現全省鄉鄉通公路。2017年8月,貴州啟動了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三年大決戰。

截至今年5月,全省完成近8萬公裡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實現了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目標,惠及近4萬個自然村寨、1167萬農村人口。

一條條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余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500余萬畝,鄉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個。

如果說“組組通”是打通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那麼貴州四通八達的鐵路、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則是連接這些“毛細血管”的大動脈。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裡程達19.7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裡程達6453公裡,綜合密度躍居全國第一位﹔全省高等級航道突破900公裡。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硬化路,“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念好“通字訣”。

“毛細血管”通了,“大動脈”活了,貴州更貴了!

正安吉他遠銷巴西、泰國等30個國家和地區,畢節七星關大白蘿卜俏銷迪拜……黔貨如“猛虎下山”﹔鄉村旅游總收入從2013年的430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148億元。

“大搬遷”:搬出奇跡

“新家好!”說起搬遷,家住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二單元102室的何天友直夸黨的政策好。客廳牆上,兩張新舊住房對比照片,詮釋了搬遷前后的變化翻天覆地。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一些貧困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有專家斷言很多區域“不適宜人類居住”。

2015年冬天,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啟動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全國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間,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49.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

圍繞“搬得出”,不斷探索創新,在一次次實踐中找尋自己的破題路徑。 按照“六個堅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

“錢從哪裡來?”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補助和獎勵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2萬元,同步搬遷人口人均住房補助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並按期拆除的,人均獎勵1.5萬元。

今年2月,貴州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從以搬遷為主向后續扶持為主轉變。

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凡是搬遷到這來的群眾都有一個新身份——“新市民”。可享受子女免試就近入學等39項公共服務,著力解決的正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

據隨機入戶調查結果,搬遷群眾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產業革命:深刻改變農業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