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8-07 20:58 的文章

當驚世界殊——中國經濟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2019年新春伊始,國家統計局晒出了上一年經濟成績單:我國全年GDP同比增長6.6%,位列世界前五大經濟體增速之首﹔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這一系列亮麗的數據令全世界矚目,集中彰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突出地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70年來,從“一貧如洗”到“中國奇跡”驚羨全球,從“洋火洋釘”到“中國制造”風靡世界,我國經濟實現了巨大騰飛,取得了世所罕見的發展成就,讓世界為之驚嘆,引發了世人的探究熱情。

一 人類經濟史上的偉大創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之一。毛澤東同志曾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面對新中國成立伊始極其落后的經濟狀況,國內一些資本家曾流傳這樣的說法,“共產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斷言:中國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中國共產黨也解決不了。

今天,新中國早已甩掉了積貧積弱的“窮帽子”,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的溫飽問題,還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幾十年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白手起家到趕超世界,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用智慧和汗水抒寫了人類經濟史上的精彩篇章。

“滿目蕭條,百廢待興。”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的現實狀況。當時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業凋敝、農業萎縮、交通癱瘓、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可以說,新中國經濟建設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上起步的,首要任務是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到1952年年底,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此后10年間,我國經濟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但后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發展一度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嚴重狀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和國家事業在危難中奮起。我國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隨后,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推開,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當時“要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但“如何改”“往哪改”有一個逐步認識和深化的過程。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化改革的輪廓逐漸清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二者互不兼容。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創造性地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創造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新的認識和升華。這些年來,我們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政府調控更加科學有效。兩者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起來。

開放也是改革。順應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趨勢,我國在對內改革的同時,打開國門搞建設,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我們先后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全面開放沿邊內陸地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幅壯美的開放畫卷在神州大地漸次鋪開。正是由於我國“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才在更大范圍內獲得了長足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我國“三期疊加”的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大局,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立足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提出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這一光輝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正在逐步實現深層次變革和全方位轉型,不斷增強活力和動力,從而進一步助推東方巨龍蓄勢騰飛,抵達富強中國新天地。

問與答

問:什麼是“三期疊加”?

答:“三期疊加”,指的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時集中出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二 中國經濟發展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