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29 09:26 的文章

市场化改革开放成就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市场化改革开放成就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从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时值改革开放40年,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与理论探索,我们该如何看待过去40年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具有哪些特征,在进入新常态后,未来改革开放的路径将会如何演变?日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教授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选择,这一选择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经济层面的中国特色体现为几个特征,即改革开放的渐进性、增量式改革以及较好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中国道路将有所调整,但继续坚持市场化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大方向不能也不应改变。

  改革开放的两条主线

  《金融时报》记者:从1978年到2017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长速度,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高增长的奇迹。最近几年,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奇迹的背后,改革被认为是最大的动力。从经济理论角度,我们对此该如何认识?

  王擎: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前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的探讨,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以看出,中国改革的目标,经历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经济,其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塑造培育市场主体,二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纵观我国实践,改革探索之路一直沿着这两条主线在持续推进。

  产权改革是塑造培育市场主体的核心。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集体土地基础上明确了承包经营权,实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改革则通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政企分离、打破垄断等探索,最后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有限责任和股份制为代表,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使大部分国企成为充满活力的竞争性主体。金融机构也同样遵循这条改革路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国有银行被外媒称为“技术上已破产”。自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通过一系列重组、注资、引进战投、上市等改革举措,起死回生,并迎来了此后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通过上述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众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塑造培育中得以重生,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中坚力量。

  价格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另一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改革一直走在各项改革前列,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从1985年逐步放开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开始,商品市场得以迅速活跃。此后,价格改革逐步转向资源品和要素市场。目前除了水电气油、教育、医疗等少数行业还由政府部门定价外,其他产品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截至2016年,我国商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97%以上。金融领域的价格改革相对更加谨慎,但近年来我们已取消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也不断增强。

  在改革探索中,要素市场化极大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一是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本。各地在“经营城市”理念的带动下,催生土地的转让、交易、抵押,使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政府财源的扩展等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人才资源变人力资本。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允许流动进入城市,分配制度改革带来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都激发了人力资本潜力的释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三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发展。从早期引资引智,到独立自主技术研发,再到加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与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

  《金融时报》记者:开放也是改革。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