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广州地铁记忆:从绝密“九号工程”到世界奇迹
1863年1月,一辆蒸汽机车缓缓驶入伦敦法灵顿地铁站,世界上第一辆地铁就此诞生。尽管外形奇特,车厢敞篷,开通首日的乘客数量仍超过4万人次。英国人争先恐后踏上站台,想要体验“在地下奔跑的火车”。
两年后,英国人杜兰德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郊铁路。它紧贴着宣武门护城河,全长仅500米。荒诞的是,这条“小铁路”太短,根本跑不了火车,仅容小汽车在上面快速行驶。这一场景让京师百姓大感惊诧,“骇为妖物”。随后,慈禧以“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为由,饬令拆除了这条铁路。
两相对比,清末中国交通之落后,可见一斑。
强弩之木的封建王朝,无力容纳对时速的想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迟缓的历史很快就要结束。
1965年,中国地铁建设拉开了序幕。由南到北,数千公里的地下线网敷设、延伸、生长。中国与世界地铁历史的百年差距,从此将被新时代填平。
神秘的“九号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地铁”已被提上日程。1958年,中央指示,“要尽速修建北京地下铁道”。同一年,远在中国南端的广东,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也提出了筹建广州地铁的设想。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经济百废待兴,交通并不拥堵。国家修建地铁的初衷也并非增强运力,而是为了备战。
1965年的春天,越南战争不断扩大,“北部湾事件”爆发,危机一触即发。广州提出,要抢建一条“平战结合”的隧道。战时用于疏散群众、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战后,可以用来铺设地铁、发展交通。该建议迅速获得中央首肯。随后,“广州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市府大院内悄悄成立。
这是战备工程,需要高度保密。由于地下工程的“地下”二字共九笔,时任广州市副市长林西把该工程命名为“九号工程”,办公地点也搬到了广州北郊的清真先贤古墓旁边。
今天,偶有游客走进越秀山兰圃公园的北端,或许还能看到这个小小的院落。正是在这里,广州迈出了地铁建设的第一步。
《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中记述,“九号工程”挂牌后,广州市进行了首次地铁规划与地质勘测,初步决定修建为“十”字形隧道。纵向为南北线,从南方大厦、人民路、解放北到三元里。横向是东西线,沿东风路至东山。
南北线率先投入建设,但修建过程饱经困难。由于物资匮乏,工程总共只筹措到一千多万元。再加上战备形势所迫、技术条件限制,建成的隧道断面较小。1970年5月,“九号工程”竣工,隧道长度仅8公里,内部狭窄低矮,岩石、支架裸露。拼尽全力修建出来的隧道,无法运行地铁,只能满足人防功能。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但并不后悔。“九号工程”未能实现广州的地铁梦,却是广州地铁最早的探索产物。
随后几年,广州地铁多次上马,但都折戟于经费或技术难题。老省长陈郁并未放弃,他坚信“一个城市,没有地铁就没有现代化。”为此,陈郁想方设法聚集科研力量,试图让“九号工程”活起来。遗憾的是,1974年底,陈郁病逝,“九号工程”再度触礁。
那或许是最艰难的时刻。8公里的隧道暗不见底,悄然旁观广州地铁的一次次失败。地下列车何时才能开进广州城?答案无人知晓。
34年,羊城提速
“九号工程”在地底蛰伏。地面之上,南中国正跑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步入90年代,广州经济迅速腾飞,人口、车辆剧增。六十年代的战争阴云早已散去,地铁建设再度提上议程。
1997年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首段西朗至黄沙开通观光试运营
1993年3月,国家批准了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当年年底,1号线正式动工。4年后,伴随着悠长的轰鸣声,嘉兴号货轮抵达广州黄埔港,轮船上,装载着由安达-西门子制造的广州地铁首列列车。崭新的明黄色列车长不见尾,让参与1号线建设的工程师们激动不已。它的到来,标志着1号线开通进入倒计时阶段。
1997年6月28日早上10点整,首趟1号线列车载着500多名乘客,从西朗站向黄沙站疾驰。从那一刻起,广州拥有了第一条地铁线路,也是全世界第81条城市地铁。
两年后的同一天,广州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这一天,距离“九号工程”挂牌,已整整过去34年。
漫长的时光中有多少次失败?建设初期的六起五落只是一个缩影。从“零基础”中开出的1号线,全靠地铁人攒着的一股劲——被视为广州地铁头号工程的总工程师陈韶章,在1号线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堆起来,竟然重达1.7吨。《人民日报》在1号线开通当日的报道中写道,共有60多家施工单位、上万名建设者参与了广州地铁的建设。还有一批又一批广东主政者们、等待数十年的“九号工程”技术人员……60年代至今,无人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