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27 11:14 的文章

创业三年敲钟,奇迹映客背后的刀尖时刻

  在直播市场,映客是行业符号。创业3年就奇迹般敲钟背后,是无数生死抉择组成的最佳经验通路。在成功的节点回忆那些坎坷的旅程,是一种警醒、是一种自信。

  重新装修的港交所最近很忙。距离小米上市不过3天,7月12日,8家公司于同一天在香港上市。这些公司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映客。

  在没有BAT的加持下,映客用了3年多时间,在千播大战中笑到了最后,成为港股的娱乐直播第一股。万众瞩目的敲钟时刻,映客CEO奉佑生短暂地露出锋芒,这一天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平静的,配合现场、上台发言、接受采访,密集的流程里一切有条不紊,他觉得“这是普通的带着点快乐的一天”。

  3年多时间里,奉佑生带着映客完整地经历了整个直播风口的起伏。2015年的萌芽探索,2016年一骑绝尘的独秀高光,2017年游戏、短视频、知识问答的转型尝试,2018年的调整奋起。

  很多人羡慕映客踩中风口,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上市了。但很少人看到奉佑生经历了多少生死抉择的焦虑与煎熬。在成功的节点谈论结果是锦上添花,回溯映客如何走出那些艰难时刻,或许能给行业更多思考与意义。

  有时候思路全对结果也错

  2015年3月,时常关注海外市场的奉佑生,有2则新闻引起了他的兴趣。一是推特用略低于1亿美元的价格悄然收购了流媒体视频直播企业Periscope;二是流媒体直播软件Meerkat在消费市场上走红。推特等国际巨头一直是国内腾讯、新浪、百度时刻关注的企业,奉佑生判断,一波国内的模仿潮即将到来,直播也许会是下一个能起来的风口。

  在互联网产品市场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奉佑生,看好直播基于3个点:

  第一是离年轻人近。国外玩直播的人群集中在90后,根据这几年的流行定律,这个产品极有可能在国内同类人群引爆。

  第二是离钱近。无论是做App内部广告还是被巨头收购,直播商业模式清晰,钱景喜人。奉佑生在做多米时,4年一直不盈利,“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三是规模够大。国内娱乐消费多元化正在成为市场趋势,每个分支都能出几家“独角兽”企业。

  想清楚了整个项目的逻辑,奉佑生觉得要抓住这个机会,就必须打国内巨头的反应差,“我们乐观估计有3个月的窗口期”。下决定的当天,奉佑生带着蜜live的22名员工,到北京顺义的一个培训中心闭关,像高考突击一样,一群人吃住在一起搞研发。

  那时奉佑生还不知道这个产品该叫什么。

  “当时我定了几个原则,一是要成为直播行业的代名词,就像说起汽车就想到宝马、奔驰;第二个是名字要有点格调,还要有点潮,当时我们的定位是让年轻女性喜欢的时尚直播平台,最后我让我们公司四五个90后待在会议室里一天,从数千个名字中选了映客。”奉佑生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

  研发过程中,奉佑生只给团队提了一个产品要求:快。这个App打开的速度一定胜过PC端的打开体验。当时,市面上有一个著名的8秒定律,如果一个网页8秒打不开,用户就会离开。优酷等主流视频网站经过多轮优化,已经做到只有3~5秒的加载延时。

  为了达到最佳体验效果,奉佑生买了最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来保证网速,只用了2周,映客1.0就完成了,“使用体验速度非常好,接近秒开”。

  2015年5月27日,映客App正式上线。

  新式的直播玩法,秒开的使用体验加上一众媒体宣传,奉佑生觉得,映客至少也能小火一把。然而事实的情况像一盆冰水差点浇灭了他的热切期待。上线后的映客,虽然获得了一些下载量,但用户留存率很低。

  奉佑生去问那些他邀请的种子用户原因,大家的点集中在两个,一是直播太新,连年轻人都不知道怎么玩;二是主播太少,看的人没什么选择,自然也没什么兴趣。

  直播是一种手机屏幕两端,陌生人之间的交互形式。如果映客这类平台没有足够两端流量,就不可能做下去。直播玩法的消费者教育映客还能等着行业巨头来做,但主播能否增多则已事关映客生死。

创业三年敲钟,奇迹映客背后的刀尖时刻

离年轻人近、离钱近、规模够大是奉佑生看好直播的三个核心逻辑

  艰难的冷启动

  其实,映客第一批上线时,奉佑生通过自己的关系,邀请了20多位来自以前音频区的活跃博主来做主播。本来想通过他们导一些用户过来,但他发现,这一批人,声音很好听,但做视频直播还远远不够。视频直播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它从交流的流畅度、主播颜值、播放内容都有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