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26 19:08 的文章

块状经济,“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

块状经济,“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


  1997年9月4日《嘉兴日报》头版 翻拍 邵 帅


块状经济,“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


  1994年第一届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在海宁举行。 海宁皮革城供图

  年代热词 块状经济

  历史存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鱼米之乡”的嘉兴,却催生了“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涌现了“中国皮革之都”“中国毛衫之都”;没有茂密的森林,却造就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木业大县;棉花和化纤资源并不丰富,却诞生了“中国服装之乡”……

  这种块状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被赋予一个生动形象的名词——块状经济。

  1997年9月4日,作为嘉兴“展示新成就 迎接十五大”的一篇报道,《嘉兴日报》头版刊发了《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迈大步》一文。文中指出,我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十个门类的块状经济,并涌现了80多个个私经济专业村,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梁。

  时代回眸

  崛起:“经济马赛克”色彩斑斓

  改革开放后,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为嘉兴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上世纪80年代的三次“海宁会议”,推动了嘉兴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而上世纪90年代的三次“许村会议”,则推动了嘉兴个私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日后闻名全国的“意外收获”是,嘉兴各地大做“无中生有”文章,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迅速崛起。

  西看桐乡,“不产一根羊毛”的濮院与毛衫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忽如一夜春风来,羊毛衫生产在濮院镇上“遍地开花”。至1988年,濮院已有羊毛衫生产企业373家,横机1540台,产量达270万件。

  1988年,20岁的农村小伙陈建根也嗅到了市场经济的气息,决定去镇上闯一闯,搞羊毛衫生产。借了一台手摇横机,东拼西凑买了半箱纱,他在镇上亲戚家的一间小屋子里开始创业了。

  “那时候我边学边干,一个星期下来,织出几十件羊毛衫,足足卖了300元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能抵别人几个月的工资……”3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桶金”,浙江千圣禧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根话语间依然透着兴奋。他说,在那个年代,羊毛衫生产就像一个聚宝盆,吸引越来越多人投身其中,濮院随之形成了“家家有织机,户户做生意”的格局。

  北望嘉善,尽管没有森林资源,胶合板业却“平地而起”。2000年,全县胶合板企业数量已从5年前的个位数猛增至203家,年生产能力达到335万立方米,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嘉善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木业大县”。

  东瞰平湖,服装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依托进城“联姻”、出国门“结洋亲”等开拓性措施,以黄姑、新仓等乡镇为重点的平湖服装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壮大。据1997年12月的新闻报道,全国每出口8件服装,就有一件来自平湖,“服装之乡”成了平湖的金字招牌。

  环视嘉兴郊区,以北片为主的丝织业,在这一时期同样发展迅猛。1983年由2台铁木织机点燃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当地蔓延。十年时间,田乐乡“冒出”家庭织机近万台,当地八成村民拥有两台以上织机。

  潮声里的海宁,皮革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至1995年,海宁已拥有近2000家皮革服装企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创产值48亿元。在1996年召开的中国特产经济研讨会暨特产之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海宁荣膺“中国皮革皮衣之乡”称号。

  桐乡化纤、嘉善电子、平湖箱包、海宁经编、海盐标准件、许村家纺、大舜纽扣、洪合羊毛衫……在嘉兴经济版图上,块状经济色彩斑斓,在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跃升: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形成了极具嘉兴特色的比较优势。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许村被面市场,南方丝绸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各类专业市场在嘉禾大地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市场建成之前,卖羊毛衫的方式也很有特色,街上到处都是拎着蛇皮袋的人,袋子里全是自己加工的羊毛衫。东北、新疆客商一般住在旅馆,我们年轻人纷纷拎着袋子上门推销。”陈建根感慨地表示,千圣禧服饰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濮院毛衫领军企业,与濮院的“大气候”息息相关,“濮院毛衫在‘机器换人’的同时,不断向设计、销售两端延伸。从保暖到时尚、从单季到四季、从线下到线上、从贴牌到创牌,昔日低附加值的濮院毛衫正在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