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19 18:41 的文章

港珠澳大桥为何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

(原标题:港珠澳大桥为何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用细节揭秘世纪工程)

港珠澳大桥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跨越伶仃洋,将珠海、澳门陆路前往香港的平均出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30分钟。

750x500_5bc05faf349cf.jpg

港珠澳大桥自开工以来举世瞩目,大桥全长约55公里,采用桥岛隧组合方案,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大桥开通前夕,南都记者一行实地走访港珠澳大桥,采访大桥建设者、设计者以及大桥管理局负责人,揭秘“世纪工程”背后的世界之最、大桥文化以及施工建设中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估算超千亿。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为了保证港珠澳大桥不影响伶仃洋海域正常通航,大桥主体工程项目采用桥、岛、隧组合,其中6.7公里的隧道是由33个沉管管节组成,可满足30万吨级游轮通航。

它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留下了一项项震撼人心的世界纪录:拥有世界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使用寿命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多出20年;有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世界最的八向震锤。

奇迹背后意味着超乎想象的技术难度。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介绍,由于伶仃洋环境的特殊性,世界上已有的刚性管节、柔性管节两种技术,均不适用于港珠澳大桥的隧道工程。世界上已有的技术已经解决不了这一难题,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攻关,终于提出半刚性管节结构体系,这在世界沉管隧道领域还是首次提出并应用。

750x500_5bc1457e7a39e.jpg

类似这样,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的事例还有很多。苏权科表示,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东、西两端各规划有一座人工岛,但是面对珠江口海底软基厚的特点,如果用传统抛石围堰的工法,不仅对海洋环境污染大,而且会导致工期延长。面对困局,经过反复论证、实验,大桥建设者决定采用深插式钢圆筒围护快速成岛工艺,通过该技术,两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在215天内即完成岛体成岛,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工程奇迹,“人工岛快速成岛工艺,比传统抛石围堰功法施工效率提高近5倍,走在了世界前列”。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建设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标准进行,为实现12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中国的建设者们实现了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突破,如今这一突破被命名为“港珠澳模型”,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世界桥梁建设行业当中,现在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则要看中国。

奇迹背后的 2 万多名工人、上千名科研人员

超级工程建设9年,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大桥建设者们是如何实现奇迹的呢?

苏权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一项超级工程,刚开始建设时,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建成这条桥,经过大桥建设者的努力,不仅推动工程前进,而且带动了很多新行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

自港珠澳大桥动工以来,超过200多家公司企业、2万多名施工人员参与工程建设,科研队伍人员超过一千多人。仅由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参与单位就有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科研队伍人物超过500人,共设5大课题、19个子课题、73项课题研究,取得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一系列研究成果大范围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解决了工程推进中的重点难题,对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工程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

800x421_5bc060c7b1b7f.jpg

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动人故事。港珠澳大桥标志性人物、岛隧工程项目负责人林鸣在手术后不顾个人安危,赶回施工现场亲自指挥沉管隧道的沉放;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在手术完没有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仍坚持与同事讨论设计问题,当谈及这些经历时,“我们当时没想这么多,情怀,我们是有大桥情怀、国家情怀的。”当南都记者询问当时是什么信念支持他走下病床坚守岗位时,孟凡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