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16 13:22 的文章

重伤救治奇迹 是这样创造的

重伤救治奇迹 是这样创造的

运送伤员的医疗救援直升机一降落,早已等候多时的医护人员立即行动,齐心协力把伤者抬上移动病床,送入急诊ICU病房抢救。通讯员 熊岩涛摄

本报记者 朱 华

“患者恢复得这么快、效果这么好,真是一个奇迹。”近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该院副院长曾元临看着躺在病床上黄志林感慨地说。

今年2月1日,28岁的交通辅警黄志林执勤时被撞,造成颅脑严重损伤、双肺挫伤、全身多处骨折,并引发急性失血,情况十分危急。通过医疗救援直升机转诊至该院时,黄志林直接被送进急诊ICU病房。大家都没想到,仅仅30多天后,他便接近基本康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能创造奇迹,除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的创伤急救新模式也功不可没。

    分秒必争 齐心协力挽救伤者生命

1月31日凌晨,江西高速交警总队直属八支队五大队辅警黄志林接到任务,前往济广高速瑞金段协助处理一起追尾事故。当他正在紧张地处理现场时,一辆小轿车突然呼啸而来,从后方将他撞倒。黄志林倒地后头部鲜血直流,昏迷不醒。随后,他被送往瑞金市人民医院急救。由于伤情严重,主治医师建议尽快转至条件更好的省城大医院进行救治。

为了争夺宝贵的救援时间,一架正在吉安执行任务的医疗救援直升机直飞瑞金接送患者。而此时,南大一附院已接到通知,并提前掌握了黄志林的伤情信息,迅速开启生命绿色救援通道。

“来了来了,医护人员准备!”2月1日17时55分,一架橘红色直升机出现在南大一附院上空,缓缓降落在临时停靠点。一声号令,不顾直升机降落时的风尘,早已等待多时的10多名医护人员迅速靠近,齐心协力将黄志林抬上移动病床。从飞机打开舱门,到患者进入急诊ICU病房,总过程仅耗时2分钟。

随后,医院组织急诊外科、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诊疗团进行联合会诊,发现患者意识昏迷已超过24小时,病情非常危重。由于脑部及双肺创伤严重,需要长时间使用呼吸机。为减少大脑缺氧和感染等多种风险,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专家诊疗团决定尽快进行气管切开。然而,此时患者家属还在来南昌的路上,不能现场签字确认手术风险。在分秒必争的紧急情况下,专家诊疗团当机立断,决定由医院自行承担风险,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保证了患者的气道通畅。

记者事后了解到,患者缺氧5分钟,便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一及时果断处置,为之后的顺利抢救和患者快速康复,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一体化救治 创造重伤康复奇迹

黄志林的伤势到底有多严重呢?对于创伤严重程度,医学界有一个ISS评分,16分即为严重创伤。而黄志林的ISS评分为50分,死亡率极高。而且对脑部受创者而言,即便救活,康复前景也不乐观,往往存在严重后遗症,甚至成为植物人。然而,在南大一附院每年救治的几百例危重创伤病人中,黄志林的恢复情况可以说是最好的,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据了解,传统的急救模式,往往要等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后,再按部就班进行各项检查,由各科室医生分别诊断,往往容易耽误宝贵的时间,错过黄金抢救时机。今年1月,南大一附院被授予我省首批一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患者集中治疗、危重症患者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康复提前介入等创新型思维理念已在该院得到应用。

为了让黄志林更好地康复,在进行骨科手术后的第二天,该院即同步为他进行了床边促醒等早期康复治疗,为后来的快速康复打下基础。“以前,患者往往要等到出院后,或者手术恢复后才进行康复治疗。从这个病例来看,术后康复提前介入的效果非常好。”南大一附院康复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奇迹一点一点地发生了。2月20日,黄志林完全脱离生命危险,离开ICU病房。2月26日,黄志林术后首次开口说话,让在一旁守候的家属惊喜不已。到3月初,黄志林除了膝盖还需进一步恢复外,其他身体机能已达到出院的标准。“刚进医院时我们都很揪心,没想到才过一个月就恢复得这么好。”在病房里,黄志林的家属向医生表达了感激之情。

“放心,再过一段时间就能出院,以后你肯定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等恢复好了就可以准备结婚了,加油!”3月11日,康复科主治医师王珺在查房时,一边握着黄志林的手,一边大声鼓励他。

    江西医疗创新创伤急救理念

黄志林的“康复奇迹”并不是偶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