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7-15 16:07 的文章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因此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亦是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杭锦旗创造了大漠奇迹,修筑了一条叹为观止的穿沙公路,形成了“不屈不饶、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而武警杭锦中队正是这种精神的锻造者和传承者。

  绿色“利剑”穿沙漠

  “穿沙公路”全长115公里,两边长满沙柳的黑色油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绿色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修出一条连接外界的“通天大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绵不绝的库布其沙漠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为当地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997年6月16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修筑穿沙公路的序幕拉开。穿沙公路的修建,为当地防沙治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杭锦旗治沙行动的重要里程碑。最早修这条路时,是由武警官兵打头阵,在遮天蔽日的黄沙中,最惹眼的便是一个个汗流浃背、使劲抡着铁锹的“橄榄绿”。时至今日,武警杭锦中队官兵仍积极践行并弘扬“穿沙精神”,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植树造林。

  每到4月份,杭锦中队的官兵都会深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种植沙棘和防沙柳。战士们肩扛着30多斤的沙柳苗走在四十多度的斜披上,每走三四十米就需停下来歇一小会儿。多年来,支队采用“南锁北堵中切割”治沙方法,进行条块、分区域治理,累计植树12000余株,绿化荒漠近千亩,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穿沙公路(鄂尔多斯支队提供)

  退伍不褪色 永远保绿色

  来到杭锦中队,听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孙大海”。孙大海的经历代表着中队每一名官兵为“第二故乡”人民植树造福的无限深情。

  1998年12月入伍的山西籍战士孙大海新兵下队分到了杭锦中队。下队第五天开始,他就加入了修筑“穿沙公路”的大军,和数十位战友一起边修路边种沙柳。当时,中队只要有时间就会派人去,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住帐篷、吃干馍、喝凉水,提着水壶、端着脸盆去浇水。艰苦的条件、肆虐的风沙,没有吓退一个官兵,反而激发了大家战天斗地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人一天平均能种300多棵旱柳或700多棵沙柳。今天,那一抹抹摇曳的新绿早已成为穿沙公路沿线最美的风景。五年后,孙大海退伍,他选择留在驻地。现在的孙大海是当地驻村第一书记,仍然坚持植树造林,今年已是第十九个年头。他早已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树,也不知道有多少战士像他一样为了给“第二故乡”添一点绿而呕心沥血。但他知道,每年植树造林的季节,都会有一支“橄榄绿”奋战在戈壁沙滩,以“穿沙精神”蚕食着库不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让裸露的黄沙一点点变为绿水青山。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孙大海 马卉摄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孙大海 马卉摄

  “纪念林”“扎根林”见证精神传承

  “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但“穿沙精神”并没有随着官兵换茬而停滞,而是一直传承和弘扬下去。在杭锦旗生态基地,那一万余棵的“老兵退伍纪念林”和六十余亩的“新兵入伍扎根林”就是“穿沙精神”代代传承的生动体现。

  每有老兵即将退伍,部队就会组织其在生态基地种植一颗树木,几十年便形成了那一片片“老兵退伍纪念林”。这片林地饱含着老兵对军营和自己曾经守卫过土地的无限深情,离开后他们将“穿沙精神”带回地方,带到自己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同时,中队会带领每年新入伍的战士在纪念林旁种植新树,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扎根于此,一亩亩“新兵入伍扎根林”蕴含着新兵对自己即将奉献和守卫的热土的无限向往。(光明网记者 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