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到现在,已经有40年了。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平均每年高达8%左右的经济增速,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中国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大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开放大国。同时,中国也从最不发达国家晋升为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有望在近年内达到1.2万美元,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毋庸置疑,短短40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从而大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走出一条强国之路。
为什么说中国对外贸易是一个奇迹
过去40年,不论是对外贸易、双向直接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其他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国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具体地,2017年,中国的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达4.10万亿美元,占全球外贸总额的11.5%,全球排名第一。这相对于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210亿美元外贸总额,增长了196倍。其中,对外货物贸易出口2.26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2.8%,全球排名第一;对外货物贸易进口1.84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0.2%,全球排名第二。货物贸易占GDP的外贸依存度为33.6%。同时,中国的服务货物贸易总额达6905亿美元,占全球外贸总额的6.7%,全球排名第二,相对于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40亿美元服务外贸总额,增长了约172倍。
40年改革开放造就中国外贸奇迹。这也可以从中国的国际合作发展情况来看。第一,2017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63亿美元,占世界利用外资总额的9.5%,排名全球第二,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40倍。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82亿美元,占世界利用外资总额的9.9%,排名全球第二,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55倍。此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168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派出总人数达到52.2万人。所有这些指标都清楚地表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是世界外贸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40年:从广度开放、 深度开放走向全面开放
笔者以为,我国对外开放的4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深度开放以及全面开放。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开放属于广度开放阶段,主要体现在各种经济特区、经开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乃至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在这个阶段,主要特点为各种园区从沿海向内地的点—线—面的推进,其更多的是属于一种“粗放式”强调量上的开放;国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改为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的这个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践可以概括为深度开放。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加入世贸使得我国出口品面临着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多的出口机会;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使得外需疲软,原来以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国家通过设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新经济体制试点试验改革,努力提升产品特别是出口品质量,同时继续减低关税、推进贸易自由化来发展经济。这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体现为“集约式”的强调质上的开放;国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主要是从原来强调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改为贸易自由化战略。
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三个阶段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强调的推进全面开放新阶段。当前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有些国家甚至推行贸易霸权主义,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经贸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为努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了“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到目前为止,全面开放主要是要做好三个工作:扩大进口、建设自由贸易港以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三项工作都是推进贸易全球化的关键工作。
40年对外开放实践的几个关键点
相对于40年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从以下方面来探讨40年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首先是改革开放之前所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进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再次,随着逐渐融入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战略和WTO效应显现。接着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讨论深度开放。最后,理解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下的一些政策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进口替代战略到出口导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