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教育现代化的海岛奇迹
【慧聪教育装备网】榜上有名!
今年4月,浙江省公布第四批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名单,舟山市定海区成功通过了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评估。至此,舟山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与宁波一起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的“满堂红”。
作为一个完全是海岛的区域,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从数量走向质量——
教育成了“定海神针”
舟山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教育能够办好,从而留住人口、吸引人才、促进海岛经济发展。
教育成了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
早在2015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的舟山,就开始谋划教育的现代化。在舟山市教育局局长祝幸安看来,舟山教育现代化追求的应是五个“全质量”:全面质量、全体质量、全域质量、全学段质量、全门类质量。
为了实现“五全”,舟山教育在市域统筹的基础上,带动和引导县区教育发展迈向教育现代化,实现舟山教育从数量走向质量、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从结果走向过程、从个人走向人人。
从数量走向质量,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理念的提升。
舟山一共有1390个岛,住人的有100多个岛,存在着大量小、散、差的100人以下的小岛完校,即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可以读到高中。这些小岛完校是当前舟山教育的底部,加之离岛交通不便,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弱、办学行为不规范、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个别学校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没有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优质化,就谈不上舟山教育的现代化。”祝幸安说,为了既保证就近入学、方便渔民,又实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舟山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思路是优化布局小规模中学。
第一步是小规模初中——坚持人口迁徙规律与政府统筹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把小岛的小规模初中进行整合办学,由大岛上的优质初中学校,在小岛设立小岛班,把优质资源辐射到小岛,坚决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撤并。改革后,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5%,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36、初中为0.27,整体均衡程度处于全省中上水平。
第二步是小规模高中——原定海、普陀5所高中划归市属管理,金塘高中等3所小规模高中招生计划全部由市内省二级以上优质特色示范高中承担,稳妥推进市、区高中教育管理一体化。改革后,高中由14所变为11所,全部完成省级特色示范高中创建,二级以上特色示范高中比例达到100%,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步是小规模中职学校——投资8亿多元集中新建、改扩建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岱山职业技校、普陀职教中心和舟山航海学校4所中职学校。改革后,学校数量从2012年的11所整合到4所,校均规模从1149人提升到1544人。
从均衡走向优质——
教师成了“关键先生”
在舟山,除了舟山本岛、六横岛、岱山岛等几个较大的岛外,其他都是相对较小、距离偏远的海岛。本岛以外的海岛教师进城意愿强烈。
以普陀区为例,在全面实施农村教师职务津贴、偏远海岛教师特岗津贴、特殊教师岗位津贴等补贴制度基础上,平均年收入高于城区教师约15%的情况下,海岛教师进城工作的意愿仍十分突出。
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2016年底,普陀区改革教师进城考试方式,在缩短海岛工作年限的基础上,教师进城实行实绩积分制。
实绩积分制考核内容包括工作年限、工作职务、评先评优、教学技能比赛、论文课题、辅导学生获奖等6个方面,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除工作年限外,其余均为工作实绩项,属于激励性项目。
积分制实施后,海岛教师呈现“五多”现象:争先恐后上岗的多、埋头钻研教学的多、无私奉献辅导的多、积极要求上进的多、学生区级获奖的成果多。
“进城实行积分制,意味着每年将有平时实绩突出的教师离开海岛。”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岳军介绍,该区在实施每年5%以上专任教师区内大交流时,确保足够的优秀教师交流到海岛学校,使海岛学校“优师”的比例相对稳定。
在普陀区教育局分管教师人事的副书记李晓东看来,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最关键的是教师。
“目前,教师、校长交流251人,其中骨干教师交流56名,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的33%,这比省教育厅要求的15%翻了一倍多。”舟山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张朝阳介绍,去年,该市随迁人事关系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交流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