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江苏高投:混改重生创发展奇迹
5年前,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下称“江苏高投”)率先在国有创投企业实现混改突破,组建毅达资本,由管理团队持股65%,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5年后,毅达资本管理基金规模从48.02亿元增长到707.99亿元,增长14倍多,投资过的166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这一份沉甸甸的混改成绩单,也使得毅达资本稳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梯队。
谋定而后动 聚焦创业投资
江苏高投于2005年由三家国企合并而来,成立之初就聚焦创业投资这一新兴行业。据江苏高投总裁董梁介绍,创业投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江苏高投很早就注重培养打造自己的专业团队。到2012年,江苏高投管理的资本规模由组建时的十几亿元扩大到了上百亿元,成长为一家排名靠前的国有创投机构。
然而到了2013年前后,随着创投行业对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独特作用逐步被社会认同,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导致竞争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合伙制基金渐成主流,但由于国企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等相关法规制约,国有创投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江苏高投如果不改革,则难以为继,公司连续三年大量骨干流失,2012年投资业务严重下滑,业绩增长困难;如若改革,则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谋定而后动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关键时刻,江苏省国资委给予直接指导支持,让我们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集团党委统一思想后,研究制订具体方案,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宣传贯彻,稳步推进实施。”董梁说。
2014年,江苏高投在管理公司层面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毅达资本公司,江苏高投在毅达资本中占股35%,保证把握大方向、掌握大事项,同时在具体投资业务上毅达资本拥有较大自主权,责任也更重大。
三项机制激活创投团队
毅达资本刚成立的时候,江苏高投的存量基金管理任务由毅达资本继续承担,按照毅达资本78人的初始团队规模计算,这些基金的管理费用最多只能维持两年,不到市场上去募集新基金,不开拓新的业务,大家都将没饭吃。
据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介绍,当时的环境逼迫他们必须要迅速学会新本领,从市场上找饭吃。改革之初,毅达资本用三“招”来激发团队活力、大力拓展业务,推动自身获得了超常规增长。
第一招:转换身份重定位
从“国企”身份转变为“市场”身份。江苏高投是国有独资企业,改革前,大家都是国企身份,有的还是中层干部。毅达资本逐步把这些当时在国企的中坚力量转变为合伙人角色。合伙人是一线指挥的作战员,不是领导,是上门谈判、市场调研、管理风险的专家。毅达资本很少发文件,成立至今总共才发了28个文件。
为更快速地提升专业能力、更精准地找到优质项目、更高效地锁定案源,自发加班加点也成为常态。据应文禄介绍,曾有投资人在晚上多次突击造访毅达资本调研员工的工作状态,后来这位投资人在一次基金年会上感慨:“毅达资本的员工真的太拼了,这是我接触过的最勤奋的投资机构,把钱交给毅达资本管理,我很放心。”
“在毅达资本,自上而下没有尽力而为,只有全力以赴。访谈报告不过夜是毅达内部自发形成的一个传统,有一个员工在新婚之夜还完成了企业访谈报告。”应文禄介绍,改革完成之后,大家都感觉公司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这几年又赶上了新旧转换动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好时机,每个团队、每位员工都有做不完的事。
第二招:不拘一格用人才
应文禄说,毅达资本管理高度扁平,不搞论资排辈,员工收入和职级晋升主要看业绩,即便是刚进入公司一年的新人,能力强、业绩突出一样会被提拔重用,目前拔尖员工收入上百万元已成常态。在多劳多得的机制鼓励下,风控人员平均一年能跟80个项目,而在招聘和任用风控人员时,毅达资本给的基础薪资通常会比其原有薪资高出30%。
由于灵活的机制和开放的平台,五年来毅达资本陆续吸引了一批业内优秀人才加入,为拓展新的业务板块奠定了人才基础。从78人改制成立毅达资本到目前拥有209人专业化投资团队,从5年前管理资本规模48.02亿元发展到现在的707.99亿元,166家获得毅达投资的新兴行业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能获得如此显著的进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人。毅达资本集聚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业内口碑也蒸蒸日上。”江苏高投党委副书记、毅达资本董事金荣林说。
第三招:精兵简政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