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6-19 19:00 的文章

感动!从脑瘫患儿到哈佛法学院法律硕士:单亲

timg (17).jpg

高考分数660,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双法律硕士,这其中任何一项成绩都足够值得骄傲。更何况,这些耀眼光芒背后的主人公丁丁曾是一名重度脑瘫儿。

对丁丁来说,是母亲数年如一日的爱与严格要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对母亲邹翃燕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众多普通小孩儿中的一个,只是比别人慢一点。这位充满大智慧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带着儿子面对现实、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奇迹之路。

留下我的脑瘫儿子,哪怕付出一生的代价

邹翃燕是一名单亲妈妈,对她来说,这29年,是一场与儿子一起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1988年7月18日的凌晨,发令枪响了。

孩子生下来的揪心一幕,刻在邹翃燕的记忆中:全身发紫,不哭也不闹,双眼紧闭。

转院抢救,孩子小小的鼻孔一个插着输氧管,一个插着鼻饲管。护士来打针,扎不进,汗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皱巴巴的脸上,孩子还是没丝毫反应,眉头都不皱一下。

“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医生对邹翃燕说,

那晚,邹翃燕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夜无眠……

凌晨5点,孩子终于有了反应——哼唧了一下,像小猫一样。随后终于哭了。

医生说,能哭出来,命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艰辛又漫长”。

在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将来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她给孩子起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heng”——记者注),即是因为她想起《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大树砍伐都有响动,她希望他至少能在这世界留一点声响。

在邹翃燕看来,“我觉得我就是要他活着,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下去。”

undefined

他是众多普通小孩中的一个,只是比别人慢一点

丁丁的父亲出于理智,主张放弃,面对邹翃燕的坚持,他放出狠话:要留下你就自己管。而邹翃燕并无退缩,哪怕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邹翃燕说“我当时就这样想的,只要他活着,我出来工作挣钱,我能养他一天算一天。”

出生第五天,丁丁终于发出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十多天后,邹翃燕带着丁丁回到了家中。

脑瘫患儿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运动神经受损,导致瘫痪;一种是智力受损,导致痴呆;第三种是两者兼具。邹翃燕最大的愿望是孩子智力正常,即便瘫痪或许还有可能独立谋生。

丁丁1岁前检测,智力没问题,但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有运动障碍。他总是流口水,双手没力气,握不住东西,两岁半才勉强学走路。

为了帮助丁丁锻炼肢体协调能力,邹翃燕先让丁丁撕纸,后教他使用筷子。然而,用筷子夹菜这个普通动作,对于丁丁来说却特别困难,练习时经常会哭会烦躁,甚至摔筷子。

邹翃燕说“ 2岁多3岁的时候,奶奶就说别学了,就拿勺子吧。我觉得小朋友拿勺子是没问题的,可是你会长大,你是中国人。将来一桌子的人坐一块,人家都用筷子,你一个人用勺子,你是不是要面对所有人解释,因为我曾经患过脑瘫,因为我赶不上你们,所以我必须用勺子?我觉得那是很自卑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努力缩短这种距离,将来能够正常面对所有的工作生活,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如果努力还达不到,那可能算了,但是一定得努力。”

undefined

在邹翃燕心里,丁丁就是众多普通小孩中的一个,只是比别人慢一点而已。但作为运动神经受损的脑瘫患儿,要想像普通孩子一样,却异常艰难。

行动不便,但也造就了做事专注的性格特点

医学上认为,对于运动神经受损的脑瘫儿来说,3到6岁是修复孩子运动机能的黄金期。

所以,从3岁起,邹翃燕就开始带着丁丁到医院做康复训练。当时,邹翃燕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老师,白天上班,晚上骑着自行车带儿子按摩,每两天一次,风雨无阻。

丁丁小时候,学握笔、用筷子都是艰巨工程。光这两样,就学了一年。长大后,他感谢有这样明智的妈妈,一桌人吃饭,如果他不用筷子,别人会好奇,还得跟人解释自己脑瘫,麻烦又伤自尊。

因为手指不够灵活,上小学三年级前,丁丁写字慢。邹翃燕为丁丁申请考试延时。

一开始20分钟,逐渐缩短到5分钟,四年级后,丁丁写字速度赶上来了,延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