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的绿色奇迹
新疆新闻在线网7月21日消息(记者姚冶、丁洁楠):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孙超用24年的坚守,带领战友一起攻克了高原果蔬种殖技术难题,并将种植养殖技术在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造福当地牧民,创造了高原“绿色奇迹”。今年6月17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授予孙超“戍边卫士”称号。7月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党组又作出向孙超同志学习的决定。
早上八点,孙超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驻地种养殖区,查看大棚蔬菜长势,打扫牲畜棚舍,如今大棚中绿油油的蔬菜都是孙超带领战友们研究的成果。孙超:“因为它(塔县)这全都是戈壁滩,怎么样利用一些空间立体化种植,我们在不断的来探索,少让这些老百姓走些弯路。”
1996年,17岁的孙超从河北高碑店入伍来到红其拉甫。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当时的整个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几乎没有成规模的蔬菜种植,全县供给主要从近300公里外的喀什市运来,新鲜度难以保障,很多战友因为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营养不足,出现口腔溃烂、手脚蜕皮。1998年,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决定在营区建设一座简易蔬菜大棚,出身农家的孙超主动请缨:“平原的种子拿到高原来,遇见了昼夜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它会产生一些变异的现象,抽薹或者不发芽,甚至在苗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就被一场大风又把塑料布吹烂了,苗子又被冻死了,强紫外线把苗子晒死掉的时候也有。”
孙超没有放弃,他开始自学农业基础知识。白天趴在地里测地温、量酸碱,晚上分析数据,甚至裹着铺盖睡在大棚里,半夜起来烧秸秆给大棚保温。经过上千次失败,孙超终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种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目前已在营区搭建了八座蔬菜大棚,适种出39种果蔬,掌握了11种禽类养殖技术。
孙超的成功经验也吸引了当地各乡镇政府的关注。2003年,孙超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海拔3600米的达布达尔乡建起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座温室大棚。至今已经累计在各乡镇建起100多座大棚,改善了当地牧民饮食结构单一、营养元素缺乏的情况。曾担任达布达尔乡乡长助理的胡志忠告诉记者:“现在从海拔2000米到海拔4000米的所有乡镇,都留下了孙班长他的技术。我们的农民群众种的蔬菜也卖到了钱,富了口袋。把兴边富民和我们的守边固边能够结合起来,他(孙超)说到了也做到了。”
高原蔬菜种植成果推广,让孙超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菜博士”。提孜那甫乡曲什曼村村民比比阿瓦·迪拉瓦尔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没有自己种菜,自从我这个弟弟孙超指导教我们种殖后,现在家里面已经有西瓜、豆角、西红柿等10多种蔬菜水果了。富裕的蔬菜我们还能卖掉,一季能挣5000元,感谢我的弟弟。”
扎根高原的24年里,孙超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他也曾有过多次离开高原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特别是在2018年,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孙超依然选择留下。孙超:“这留下是对工作的一种延续,(我想)不断的来(向)更高的地方去创造,适种更多的品种,把无土栽培试种成功,对我个人来讲的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