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钱一袋,卖出45亿,如今靠卖楼续命,碧生源
减肥瘦身,历来就是困扰着都市男女的大问题,尽管大家深知“冬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或是“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但工作党总是因各种原因不得不放下减肥大业,比如时间不允许,比如工作性质不允许。
此时,减肥茶的出现,仿佛一道光,照进了都市男女的心中。
而提到减肥茶,碧生源必定榜上有名,毕竟那一句“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以及“嗖的一下就瘦了”、“不要太瘦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作为减肥茶巨头,碧生源向来风生水起,但有谁能想到,如今的它,竟亏损达9347.2万,负债3.88亿,甚至卖掉了总部大厦用以抵债,堪称惨烈!
一代巨头,就此陨落。
1
4分钱一袋,卖出45亿
时间倒回到2000年,赵一弘从台资顶新集团(旗下产品有康师傅、味全、德克士等)离职,结束了10年饮料销售生涯,在北京创立了碧生源。
彼时的市场上,进入中国市场5年的英国立顿占据了袋泡茶龙头位置,人们不相信中国人也能制造出好的袋泡茶。
但赵一弘却不信邪,他花大价钱从意大利引进机器,并借鉴顶新集团学来的经验——以产品为护城河,打造了两种产品,即减肥茶和常润茶,主攻保健品行业。
2007年,碧生源借助当时火爆的电视媒体,疯狂砸广告,一夕之间,碧生源火了。这一年,碧生源营收1.6亿。
自此,在狂轰滥炸的广告下,碧生源开始了中国袋泡茶王者的征战之路。
2008年,碧生源营收3.4亿;
2009年,碧生源销量持续上升,增速高达99.1%;
2010年,碧生源创造了8个亿的奇迹,在全国拥有了近500家经销商和13万家零售店,并在这一年成功赴港上市,市值高达52亿港币;
2011年全年营收8.8亿;
……
直到2014年,碧生源靠着减肥茶和常润茶,25袋装的茶,平均成本也就2元,但碧生源卖到45元,14年时间卖出了30亿袋,共创收45亿人民币的奇迹。
2
跌落神坛,卖楼求生
然而,盛极一时的碧生源并没有持续创造奇迹,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看似繁华的背后,却是腐朽不堪的内在。
碧生源从2007年开始便因广告而一战成名,其当时投入广告的费用为5000万;到2008年时,初尝广告带来巨大销量甜头的碧生源,将广告费用追加到1.2亿,由此销量翻了一倍,此后,碧生源在广告上的投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除电视媒体外,公交车、墙体、户外广告牌,但凡消费者看得到的地方都有碧生源的身影。
然而高频广告的投入,让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加剧,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自2010年开始,碧生源的收入逐年下降,其广告费用不减反增。
大量的广告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入不敷出逐渐成常态。
而真正将碧生源打下神坛的最大推手是,2016年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监管机构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中不得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的相关文字,包括不得含有已经批准的如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等特定保健功能的文字,不得含有误导消费者内容的文字。
“碧生源减肥茶”便在此列,因此不得不停产,直到11月份更名为“碧生源牌常菁茶”,但空出来的半年时间,市场早已不是原来的市场,碧生源原有市场份额逐渐丢失。
整个2017年,碧生源都在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到2018年,碧生源营收相较于前8年缩水近60%,市值更是跌至5亿元左右,缩水超过90%,并且这一年的12月份,碧生源以5.55亿元的价格卖掉了在北京海淀区西四环北路上的碧生源总部大厦,所得来的钱约1.2亿元用于补充集团日常营运资金,约1.5亿元用于偿还贷款,约2.5亿元用于向股东派付股息和潜在投资。
自此,碧生源彻底跌落神坛。
3
碧生源到底为何会败?
由上,我们可知道,起步早,广告轰炸,暴利是碧生源成功的原因,那么,它到底是如何败的呢?
首先是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