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7-03 04:28 的文章

用镜头见证长虹诞生的奇迹

  桥影入大展

  吴迎晨

  2020年7月1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我早早来到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仪式现场,等待着心潮澎湃时刻的到来。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主塔,2281天前的奠基仪式仿佛就在眼前。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作为摄影人,我用影像见证了这个奇迹的诞生。

  2019年5月,“我们”大型主题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此次展览由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与凤凰卫视联合策划,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担任总策展人,评选70幅集体照,以大合影反映70年来共和国的伟大历程,以此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获知讯息,我跃跃欲试。我深知,挖掘通城70多年发展历程中能够留下痕迹的题材并非易事。本次创作的作品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它有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氛围与印记,是给祖国70华诞留下的珍贵影像范本,意义不同凡响。经过两个月的选题思考,我最终把重点锁定在建设中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2014年3月1日大桥奠基,我在现场创作,当时就萌生了拍摄大桥百年的设想:几代人接力拍摄大桥,用影像来反映大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从人类学和经济学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题材,可惜最初与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无果。这次,我再次与有关部门沟通,起初回复也不容乐观。时间一晃就到了2019年7月,因为7月中旬征稿截止,我在7月11日要去欧洲参加摄影节,如果不能在7月10日前完成创作,我将失去参展的机会。

  在有关部门帮助下,我终于在7月8号联系到建设单位的领导。他们得知我的想法后非常重视,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我们很快确定了7月9日为创作日期。8日至10日,正逢台风天气,风雨交加,为了保证工期,工人们仍然坚持施工。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当天我们为现场拍摄做足功课,带齐所有设备。7月9日,我们登上了大桥作业面,一个班组的工人正在主塔下安装吊索,满身油污与雨水交融,300多米高的主塔在桥面形成镜子一样的倒影,画面让人心生震撼。我们很快安装灯架进入拍摄状态。我让工人们围绕安装脚架站立,仅帮他们略略调整了一下衣角,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工作状态。工人师傅们按照我的要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拍摄中,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定格下一组风雨中的影像。

  7月下旬,在凤凰卫视北京总部——凤凰中心,组委会从全国700多幅参选作品中确定了70幅入选作品,我拍摄的《沪通长江大桥建设者》入选。在这幅作品上,10名工人在330米高的大桥主塔下显得有些渺小,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建设者建造了世界超级工程,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2019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的作品得到了主办方和观众们的好评,在后续的媒体宣传报道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人民画报》和《2019年平遥国际大展优秀作品辑》专刊均以展览封面刊发。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南通摄影人的认可。

  渡江拍桥记

  彭常青

  天气的热度比不上人们看桥激情的热度。

  每天傍晚,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江南桥头,十里八乡的民众便早早聚拢来,在桥下驻足,看着这条巨龙一天天的变化,就像看着襁褓里的婴儿在成长。我相信,人们对于这座世界级的跨江公铁大桥是怀有非常朴素的感情的,一方面是惊叹于她的雄伟壮观,一方面是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在家门口观看动车疾驰。这片跟南通隔江相望的滨江大地也因此结束了长期以来没有铁路的历史。于是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在大桥即将通车之际,扶老携幼前来一睹大桥风采。

  随着网络传播,渐渐地,桥下这段狭长的江堤成了网红打卡地。在观桥的人群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我便是其中一人。由于沪苏通大桥主航道靠近张家港,因此,赴张家港拍摄逐渐成为众多摄影人的首选。好在拍摄地与渡口毗邻,从通沙汽渡花40分钟乘船过江,上岸即可到达。大桥通车之前,对南通摄影人而言,这算是一条比较便捷的通道。

  作为一名忠实于记录南通城市发展变迁的摄影人,我自2016年元旦加入大桥拍摄大军,但由于日常工作的关系,我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工地跟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闲暇零散地去做些记录。从摄影角度讲,没有人的空镜头,相对空洞、乏味。所以临近工程竣工,我开始考虑如何拍摄呈现这座世界级跨江大桥。几次观察之后,我选择了大桥南端的这处江堤,通过拍摄桥下观桥人的活动,来体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