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村”变成“秀才村”,毕节一村庄创造了教育奇迹 2020-06-26 14:29:06
纳雍县水东镇以则孔村,1996年至2002年间,全村100余户人家就有42个涉毒人员,是远近有名的“贩毒村”。涉毒人员被绳之以法后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留下24个老人、22名年轻妇女、49名孩子。所以,以则孔也一度被媒体称为“寡妇村”。
而今,以则孔在国家、省、市、县的帮扶下,找准涉毒根源,实施综合整治,成功实现从“毒情重灾区”到“禁毒示范区”的蜕变,而“寡妇村”的称号也即将被“秀才村”这个新词所代替——
截至目前,新民社区(以则孔村和新民村合并)的大学生共32名,其中12名来自当年的涉毒家庭。此外,还有一批孩子在读高中,成绩优异,考入大学指日可待。
这是一个通过教育改变涉毒家庭孩子命运,通过教育转变农村思想贫瘠的生动实例。
6月17日,我们走进新民社区唯一的学校以则孔小学,走近在此坚守了13年的校长张杰,探访他们如何护航这些特殊孩子向阳而生。
1
以则孔地理位置偏僻,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沿着蜿蜒在大山之间的通村路一路行驶,大概有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以则孔小学,一栋三层、一栋两层的教学楼静立在大山深处。
2007年,大学毕业的张杰参加全县教师招考,被录取到以则孔小学任教,成为了以则孔小学的第一个公办教师。
张杰的老家在水东镇沙坝社区,与以则孔仅一山之隔,早就听闻过一些关于以则孔过去涉毒的事情。当时,他在欣喜考到工作的同时,也对以则孔残酷的现状充满担忧。
果然,到校第一天,眼前的景象就让张杰内心五味杂陈:全校只有二三十个学生,1个代课教师、2间简陋办公室、3间破旧教室,遍地垃圾……
“我到校上的第一节课,全班只有6张桌椅,11个学生。现实的差距,加上非师范专业出生,第一节课我不知所云。”第一节课的经历,张杰至今记忆犹新。
这一切,让这个满怀理想、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展身手的张杰心里产生了巨大落差,想打退堂鼓。
但,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张杰更懂山里娃对知识、对山外面世界的渴望。慢慢和孩子们相处之后,每一次与他们目光交融,孩子们的那份纯真和渴望,都转化成一种牵挂,刻在他心里,放不下。
两年多的时间,学校只有张杰和以前的那位代课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其余大量工作都由张杰扛着。2009年,通过两年的努力,在水东镇期末统考中,他执教的语文和数学平均分名列全镇第一,以则孔小学的教学成绩实现从在全镇挂末到名列前茅的蜕变。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张杰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工作,改变以则孔小学的教育现状。
“学校的软、硬件变化,都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关怀,尤其是贵州省禁毒总队的倾情帮扶下,我们先后建立了两栋教学楼,从只有3个年级到完整的小学,从全校只有30多个学生到现在有104名学生,从1个代课教师到现在6个教师。”教学质量也连续多年名列全镇各校点前茅,在全县也有了不小名气,还得到县委书记的点名表扬。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禁毒教育,每周都有禁毒教育课。通过开设法治课、召开家长会、班会、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请来曾经有过吸毒贩毒经历刑满回家的村民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解毒品的危害,使禁毒教育的影响深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2014年8月,以则孔小学获中央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青少年普法教育“零犯罪”学校称号;2017年4月,获纳雍县教育局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称号;2017年,获纳雍县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2
在涉毒家庭安小四家中,一堵墙上贴满了金灿灿的奖状。“现在国家政策好,学校老师好,如果不是张校长,我家这几个娃不会这么有出息。”安小四说。
2008年秋,张杰招收了30个1年级学生,有6个涉毒家庭的孩子,安小四的儿子小义也在其中。按照惯例,开学前必须开一场家长会。那天,安小四因地里的活耽误了一会儿,小义无助地站在校门口等妈妈。
“你爸爸怎么没来?” 当时不了解情况的张杰问道。
听到老师问话的孩子一大声哭了出来:“爸爸被警察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