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6-10 16:59 的文章

海南橡胶:创造新中国的世界奇迹

  文\海南日报记者李关平

  编者的话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海南岛这个边陲海岛,也从国防前哨、军垦开发,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并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特别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海南印记”大型系列报道。报道将以小角度切入,开辟“足迹”“物语”“影像”“口述”等栏目,通过生动的故事与亲历者的讲述,图文并茂地回顾和展现海南在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历程中的成长足迹、辉煌成就与变迁,敬请关注。

  “如果提前了解来到海南农垦所要面对的人生岁月,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在海口市海垦路农垦东院一处简朴的住宅内,88岁的老农垦于纪元默默地握住老伴李淑贤的手,这一问仿佛唤起了他们60多年的回忆。他眼里含着泪花,望向窗外,时光千回百转,几度哽咽后他坚定地回答:祖国需要,就是我们心之所向!

  时间回拨到1953年初,同为北京人的于纪元、李淑贤,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时代的“天之骄子”,未来有很多选项供他们勾选。但是,他们和同学共27人听从祖国的号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南下来到最艰苦的地方,完成一个秘密的任务。

  这,注定是一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

  “南下尖兵”担当特殊任务

  于纪元和同学们从北京出发,来到海南垦殖分局报到。

  他们出发前并不知这项任务是什么,直到报到时才知道:新中国正大面积垦殖天然橡胶。“我们深知使命光荣,能为国出力,我和老伴当时激动了好多天。”于纪元回忆。

  新中国刚成立,遭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禁运,西方国家甚至连一块胶片、一截橡胶芽条都不允许输入中国,东南亚一些产胶国在美英等国的控制下,也颁布了针对中国的“封关”法令。同样遭受禁运的还有苏联。

  海南岛并不符合当时国际上公认适宜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条件,岛上只有一些零星胶园。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地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用实际行动回应西方的封锁。从1951年底起,我国就陆续从各地动员、调集和征集以人民解放军为主体,包括农林专家、技术人员、大学生以及归国华侨等,多达数十万人奔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

  “来到海南后,我们才意识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于纪元回忆,他和李淑贤被分配到陵水垦殖所,随后两人又来到疟疾多发的万宁南桥地区,参与建设南林农场,在这里结婚生子,一待就是20多年。

  他们与普通的工人同吃同劳动,住的是茅草房。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一样参与开荒,披荆斩棘,荒山垒土种橡胶。同时,他们还学习研究橡胶管理、橡胶育苗,积累植胶经验。

  1958年,海南农垦成立之初种植的橡胶在这一年开割,乳白色的胶水流入胶杯,消息令人振奋!后来越南发出邀请,经周恩来总理批准,1960年于纪元夫妇等5人作为“中国农垦赴越专家代表团”前往越南指导垦殖橡胶。

  1961年,于纪元夫妇从越南回国后,组织表示他们可以留在广东农垦或海南农垦局机关工作。然而,于纪元夫妇却坚持回到南林农场,继续他们在生产一线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在农场在连队,我的科研才有生命力。”回忆起这段往事,于纪元依然坚定。

  据农垦史料记载,从1951年12月至1960年,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专家近600人,投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中,在勘测规划、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成为农业专家,被誉为“南下尖兵”。

  他们把橡胶看得比生命还珍贵

  清晨,海南橡胶集团金江分公司三区,有一处约40亩的老橡胶林,历经50多年风雨,胶树依然挺拔,绿海涌动。这是1959年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创办、亲自参与种植的橡胶试验田。目的是为了以南洋归侨的植胶经验为基础,结合已探索出的科研成果,搞一个芽接树的速生高产试验田,树一个科学管理胶园的样板。

  海南天然橡胶垦殖和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新中国成立至今,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视察过海南农垦胶园,周恩来总理1960年在西联农场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将橡胶比作珍珠一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