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6-06 04:20 的文章

腾飞在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何以造就奇迹?《大

34.PNG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至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其沉管海底隧道规模也位居全球之首。这条腾飞在茫茫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珠海、香港、澳门三地,让天堑变通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抽象的工程数字、技术概念,到具体感性的认知与认同,纪实作品发挥着文学书写的力量。

“大桥以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享誉世界,我不仅要写这一项旷世工程所印证的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大,也需写出建设者的心声、中国工程师、中国建设者的风采,更希望传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时代精神。”日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携新书《大桥》亮相上海钟书阁大融城店,为创作这部长篇纪实作品他曾多次奔赴大桥施工现场实地采访,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以创作真切展现了建设者们胸中蕴积的深厚爱国情怀和奋斗意志。

全球规模最大跨海工程,离不开上海的工艺匠心

《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设计师林鸣为切入点,聚焦大桥核心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曲折,以及建设者们凭借勇气、毅力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的艰难历程,展示了新一代桥梁建设者的精神面貌。

112.PNG

《大桥》

何建明 著

漓江出版社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的建造,与上海也有一段渊源。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罗冬介绍,港珠澳大桥两个人工岛筑岛用的120个大钢圆筒是由上海本土企业振华重工集团制造,并运输至广东伶仃洋施工现场的。该集团在焊接工艺上的匠心独运,体现了其在钢铁制造上的科技创新,为了完成任务,集团动员大量老工匠“重上战场”,他们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枪,将一块块近半个足球场大的钢板曲卷并焊接成工程所需的巨型钢筒,十分壮观。

undefined

“这些直径22米,高50米的钢圆筒立在船上时,完全遮挡住了船舶驾驶室的视野,为了将这些钢铁巨人安全运送到1600公里之外的海上施工现场,振华重工集团启动了GPS卫星导航系统。”何建明分享说,不仅如此,人工岛的东岛也是由上海企业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承建,这座人工岛不仅拥有运输链接的实用功能,而且十分美观,岛上还建有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及建桥博物馆等设施。

221.PNG

港珠澳大桥是按照120年的使用寿命来设计的,对工程质量有着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桥所跨越的海域地质、水文、台风等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比如作为岛隧工程主体构成的海底沉管,被称为“海底航母”,体量巨大,每一节就长达180米,重达8万吨,要将33节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海底无缝衔接起来,确保滴水不漏,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千人走钢丝”般的工程,对精密性、协同性的要求极高,如何处理《大桥》中的大量工程术语?写得不好读者会觉得艰涩甚至枯燥,何建明通过大量细节,将工程建设部分写得非常生动。

undefined

比如,如何让巨大的沉管安全平稳地卧在如丘峦一般凸凹不平的海底,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全世界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建设者们只能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反复探索实验,终于成功。在海底几十米深的泥床处,再向下挖出深达数十米的基槽,填垫上大小、功能不同的两层石块,放置沉管后,再覆盖上碎石块,就像给沉管盖上一层被子。书中打了一个比方——整个操作过程就仿佛“海底绣花”一样精致细腻,而沉管也像是睡在舒适的“席梦思”上。

写到沉管浇筑完毕后,必须先向浅坞推出130多米,之后再进入“待嫁”的深坞这一环节时,书中如是描述:可就在第一节沉管向外推的时候,力大无比的顶推系统竟然无力将“新生儿”——沉管向前推出预制车间!那些日子,牛头岛的事成了全大桥工地的关注点,大家议论道:那“老牛”犯犟了,不愿意把“闺女”嫁出去。

这些出自建设者之口的生活气息十足的比喻,读来让人印象深刻,美感呈现技术的力量。

书写建设者风采,一曲信念、意志和拼搏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