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8-06 16:30 的文章

科技驱动 政策加码 环境优化 桐城厚植沃土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近年来,桐城市通过科技驱动、政策加码、营商环境优化等,大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民营经济活力迸发。目前,该市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两个首位产业已形成两个“百亿产业集群”,2018年度,桐城市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安徽省一类县(市、区)第5位,跻身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今年1-6月份,该市新增规上企业12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9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333.3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8.9%。

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

安徽微威集团是一家从事汽车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环保产品产销研发的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已建成“伍小平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安徽微威减震降噪技术研究院”等省级研发平台。

像这类科技型企业,在桐城还有很多。据统计,该市目前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135家。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研投入。近年来,桐城积极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四方合作,先后赴浙江大学、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帮助企业寻求智力支撑,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就关键技术与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协同攻关。截至目前,该市已组织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2018年桐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营支出达3.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43%。

今年1-6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幅21%,全市以新材料、先进智造与自动化、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战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战新产业企业有69家,其中新材料产业28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6家、节能环保产业9家。

多要素培植民企发展沃土

“对桐城来说,民企活,则经济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桐城市常务副市长章周中说,从1981年至2019年,桐城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民营经济,39年来从未间断。截至2018年末,桐城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超过3.5万户,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0%以上;民营企业解决了全市就业的90%以上;民营企业个数占全市企业个数90%以上……

针对民营经济转型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桐城出台《关于打造实业强市着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产业发展“1+3+8”政策体系及首位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着力化解融资难题。设立总额达3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央企兼并重组,每年安排1亿多元资金,通过产业基金、“借转补”等方式支持央企合作项目。2018年通过“税融通”“银政担”等帮助央企项目融资达16亿元以上。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资本金融与企业发展有效对接。今年第一、二届银企对接会现场签约贷款项目200个,签约总贷款金额达30.3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是第一保障

近年来,在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中,桐城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第一保障,乐当“店小二”、做好“服务员”,着力培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土壤。深入推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通过窗口整合、流程优化、网上办理等,加快实行联合审批制度。目前,该市“最多跑一次”事项1058个、“不见面”审批事项474个,实体大厅事项进驻率占70.82%,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不见面审批数量占比31.73%。该市还实行政务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中梗阻”等现象实行零容忍。

除此之外,该市还深入开展“四督四保”“四送一服”和“暖企行动”,成立了26个专项工作组,县级干部带头带队走访重点企业,同时派驻党建指导员和驻企服务干部200多人,收集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针对重点企业问题办理进行现场调度,现场交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