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上推动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以“四实”归正实战化教学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副院长 张兴胜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调整重组以来,大学高度重视电子对抗专业领域建设,从学校层面专题论证研究发展战略,融合全校优质资源培养电子对抗人才;与东部战区、陆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联合育人实战化教学平台。
按照大学部署要求,电子对抗学院瞄准如何归正实战化教学的重心、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这个核心问题,跟进部队新变化、新要求,紧盯电子对抗专业特点,把实战化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升学员“实战思维能力、装备运用能力、战法创新能力、行动组织能力”四个基本实战能力上,探索实践了“实战案例研讨、实装效果演示、实情想定作业、实兵对抗演习”的“四实”衔接教学模式,有力支撑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电子对抗人才培养。一是实战案例研讨教学,让学员在研究打仗中学习打仗。深度挖掘经典战例蕴含的基本规律,跟踪研究新近战例呈现的发展变化,开展教学战例建设,推进课堂应用,帮助学员在问题探索中认识规律、在交流讨论中深化认知、在点评总结中提升实战思维能力。二是实装效果演示教学,让学员在感受威胁中认知威胁。针对复杂电磁环境感受不直观、对抗效果体验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构设电磁环境、真实呈现对抗效果,强化学员对电子对抗作战特点和电磁威胁的认识,深化学员对电子对抗主战装备运用的认知。三是实情想定作业教学,让学员在量敌用兵中善谋用兵。改革传统想定作业定性化、粗放式做法,紧贴战场设情,运用数据开展定量作业、精细评估方案、支撑作战研究,帮助学员提升电磁用兵的战法创新能力。四是实兵对抗演习教学,让学员在战斗实践中深化实践。组织跨专业跨层次融合编组,强化背靠背自主式红蓝对抗,加大全过程多要素考核评价,提升学员电子对抗行动组织能力。
院校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的源泉,来自对真打实备的研究深度、对未来战争的认知程度,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员的基本实战能力。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实战化教学质量和效果。
利用地方优质师资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武警警官学院院长 范 文
在集训开班式上,习主席强调要用好用足外部优质教育力量和资源。这为军队院校打造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调整改革以来,武警警官学院对聘请地方师资展开有益探索,为军队院校利用地方优质师资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借鉴。
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解决“聘得来”的问题。按照“地方政府介入-军地需求对接-校际聘请合作”思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畅通师资聘请渠道,以行政方式主导师资聘请工作,与11所地方高校建立师资聘请合作关系。坚持合适就好、多路并进、模块分割、聘优补弱的原则,加强计划管理,保持“需求侧”与“供给侧”同向发力,确保师资聘请有“源头活水”。
加强管理、规范运行,解决“教得好”的问题。规范提报需求、人员考察等聘请程序,严把专业素养、师德师风等审核关口,所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分别占58%、37%;教龄5年以上占76%;高级职称占43%;“985”“211”重点高校教师占40%,确保了优选优聘。建立岗前培训、教学评价、荣誉激励、情况反馈、待遇保障等制度机制,加强对聘请师资的有效管理,坚持严标准,做到真关爱,确保了聘请教师“愿意来、干得好”。
拓宽领域、扩大效益,解决“用得活”的问题。发挥地方优质师资引领辐射作用,拓展深化师资聘请催生效益。坚持“课上”向“课下”延伸。推行“1+2+3”工作模式,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研活动形成教学链;坚持“课内”向“课外”拓展,聘请教师参与学员毕业设计和专业领域学术指导,军地学生在科普讲解、兵棋推演等领域展开创新实践,获得60余项国家级、军队级和省(部)级奖项;坚持“共育”向“共建”升级,互聘专家参与专业共建、议教议学、成果培育等活动,借力打牢学科建设基础;坚持“教学”向“科研”覆盖,依托合作高校科研优势,展开课题共研,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