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引育计划催生人才“金种子”
又一场大雪过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建设街道光明村委会主任刘关玉忙着走村串户,与村民商量冬季创收的事儿,同时还要将涉及修高速公路占地的农户的情况再核查一遍,进行公示。材务公开栏的破损处需要修理一下,他又及时交待给同事。随后他又来到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他心中的大学梦正在实现……
刘关玉出生于1977年,已有5年村委会主任工作经历。“初中毕业后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并没有觉得知识水平不足,可担任村委会主任后,想带着全村人致富,想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产品市场,我的知识水平就不够了。所以特别想系统学习,从基础开始,学本领、学技术、学技能。”刘关玉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经历,选择食品安全专业的他表示要集中精力弄清楚农产品的安全,让村里的产业真正走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
据了解,目前在呼伦贝尔像刘关玉这样的“农民大学生”有240多人,他们都是今年8月-10月报名参加全日制培养计划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
呼伦贝尔市以全国高职扩招为契机,通过“政府支持、学校出力、农牧民进学堂”的方式,为全日制培养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或后备人选,推进“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高素质农牧民学历提升计划,实现人才学成留住目标。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扎兰屯职业学院和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3家本土职业院校根据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人选的专业需求、人员分布、职业特征、年龄结构等,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切实解决基层实用人才底子薄弱、工学矛盾等实际问题。院校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各校在专业设置上,跟进全市产业发展和人才切实所需,设置现代农牧业、经营管理、行政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为牧民提供蒙汉双语教学。在入学考试上,与普通考生有所区别,减少文化基础课程考评权重,以职业适应性测试为主。日常授课上,采取网络学习、积分管理、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考试考评上,实现“宽进严出”,建立文化课、理论课“学分银行”,学分修满后才可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获得全日制学历证书。各高职院校针对扩招学员实行一定比例的学费减免,落实“农牧民学员按照现行规定享受奖助学金以及相关资助政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取得全日制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报销。
与此同时,呼伦贝尔市结合农村牧区的实际情况,将新右旗、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等旗市区设为试点,推进“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引进计划。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数据抽查、人才数据库分析等方式,全面掌握当地未就业大学生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引进工作方案》。结合实际,试点地区降低引才门槛至“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全面畅通大学生返乡就业渠道。根据当地事业编制实际情况设置“大事业编制池”供“一村一大”工作专门使用。为引进的大学生明确工作分工,包括协助落实扶贫措施、引导发展富民产业、帮助建强嘎查村级组织等。加强考核管理,打通大学生上升渠道。引进的大学生在嘎查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到苏木乡镇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者,期满考核合格后落实苏木乡镇事业编制。截止目前,鄂伦春旗已有127人报名,新右旗已有356人报名。
呼伦贝尔市实施“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引育计划以来,为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基层嘎查村引进和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金种子”,催生基层实用人才队伍繁茂发展;为呼伦贝尔市基层引人育才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使呼伦贝尔农村牧区人才培养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引”“育”“两步走”力争实现全市794个嘎查村实现“一嘎查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邱春凤 郭寒月)
(责编:刘泽、张雪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