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量达195万人、高层次人才12.6万人,东莞加速迈向湾区人才高地
原题:人才总量达195万人、高层次人才12.6万人,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
东莞加速迈向湾区人才高地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设备。记者 孙俊杰 摄
11月24日,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名顶尖专家出席。这是我国首次举办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也是“2019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活动之一。
放在十年前,在东莞举办科学领域的顶尖国际研讨会是不可想象的。彼时,金融危机硝烟初散,“世界工厂”谋划“腾笼换鸟”,“低端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车间”依然是贴在东莞头上的标签。
事实上,东莞在改革开放中从农业县急速转型为工业重镇,在高等教育、城镇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并不占优。而且,处于广深之间的东莞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也承受了“左右夹击”的人才虹吸效应。
但近年来,随着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努力渐见成效,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型,散裂中子源等国之重器落地,以及以华为为代表的高新企业及其高端产业链扎根东莞,东莞的人才总量达195万人,高层次人才12.6万人,两个数字逐年递增。在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热门去向城市中,东莞位列第六,排位高于成都、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
从昔日的“世界工厂”到如今加速迈向湾区人才高地,是什么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到东莞?
研发机构形成吸引人才强大磁场
“极化中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很多科学研究领域,过去我国在这项技术上存在短板。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立极化中子中心,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首次举办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极化中子技术会迎来跨越式发展。”在上述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这场在极化中子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能够在东莞举办,得益于“国之重器”的成功落地。
去年8月23日,世界第四个、中国第一个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历经多年建设终于投运。它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产生用于轰击重金属靶的高功率质子束的强流质子加速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其落地的功效立竿见影,至今已经攻克科研难题100多项。
在攻克科研难题的同时,“国之重器”还成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散裂中子源的运行让东莞聚集一批国内外顶级科学家。齐欣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电源组组长,入所后即承担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设备——我国第一台25Hz谐振电源的研制工作,该课题也是CSNS项目第一个开展专项技术研究的课题。在她带领下,其所在的课题组首次自主研发成功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原创性电流谐波注入解决了动态磁场的控制问题,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去年8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邱杰也来到东莞,他到来的原因也是因为散裂中子源。在本科保送研究生时,导师给他推荐了国内多个名校,但邱杰更想去研究所,做贴近应用类的研究,所以选择到中科院。虽然他先被分配在北京,但东莞散裂中子源项目一直吸引着他,最终经过换导师、换区域,几经周折终于如愿来到东莞,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学以致用。
今年6月17日,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工,未来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之重器,东莞目前正规划建设科学城,希望聚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预计会有600名世界各地科学家常年在东莞开展工作,并吸引10万名全球各地的科研人才。与此同时,东莞另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对深化产学研合作进行有益探索。目前,全市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4家。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东莞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联系。这32家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各类人才5500多人,集聚高端人才206人、6个省创新科研团队、15个市创新科研团队、96名外籍创新人才,为东莞的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培育技能人才谋求“质量型人才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