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先进制造”崛起背后的人才支撑
东莞制造一线的人才结构正在改变:曾经流水线上的工人成长为怀揣多项专利的工程师,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入职生产一线,越来越多企业开出百万高薪招聘人才……在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高速增长,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超五成的背后,是扎实的人才支撑与引领。
“东莞是全球智能制造从业人数最多的城市。”在日前举行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系列活动中,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援引《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单数据显示,东莞智能制造从业人数达169.27万人,排名全国、全球各大城市第一。
不仅是数量优势,东莞人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日前举行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东莞政企单位高薪引才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东莞人才质量和结构的最新变化。
在东莞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人才和企业机构面对面交流。记者 孙俊杰 摄
车间革命
流水线工人变身“工程师”
在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一间办公室,涂燕姣正在用电脑画出一批模具的第一张样稿,此前她已与客户进行多次沟通,最终定下生产方案图。
涂燕姣中专毕业后进入一家模具公司做学徒。为了实现“模具设计师”的梦想,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理论知识,周末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如今,她不仅完成了梦想,还担任公司模具设计科科长,开始培养适合团队发展的新人。
为了提高团队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涂燕姣在一番探索和总结后,制定一套实用可行的学徒培训方法培训应届毕业生。“公司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希望制定有效的方法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涂燕姣说。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东莞的企业正在上演新一轮“车间革命”——推动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和改造。关于“机器人来了,工人去哪儿”的疑问,涂燕姣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一名一线普工成长为怀揣技术专利的技能人才。
李勇军从劲胜智能一名一线工人转型为工程师。短短几年时间,李勇军从普通产业工人晋升为研发工程师,兼任劲胜智能工厂营运部CNC领班。如今的李勇军十八般武艺皆通,能操作机器、能写代码,还能研发新产品。
在劲胜智能的生产车间里,一只六轴机器手抓住零配件,快速地放在生产线后,随着传动带输送到下一个环节……为了让机器人乖乖地“俯首听命”,李勇军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写了1万行命令。这是他转型研发工程师后首次撰写成功的命令。
如今,越来越多涂燕姣们、李勇军们快速成长,东莞不再是当年千万流水工人打工赚钱的梦想池,而是他们掌握技术实现转化的舞台。除了企业自身的培育,东莞市相关部门、高校、技校、培训班、人才机构联合组织人才培训,并给予相关政策、资金补贴,让人才更愿意学,让学习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城市。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东莞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8.1%,其中工业技改325.42亿元,同比大增21.5%。技能人才、高端人才的积累是推进智能制造的软性条件。
随着自动化无人工厂初现雏形,产业工人被改变了,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重复动作的“机器”,而是操作机器、赋予机器功能的高端人才。
扎根东莞多年,见证产业工人成长的吴光明对此深有体会。吴光明是东莞市高技能实训中心的教授级高工,他说:“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未来也需要依靠这批人才,如何把他们留下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吴光明常常到企业走访、调研,认为如果要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需要承认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为了让企业技术工人的水平能得到承认,吴光明鼓励他们将技能写下来,一方面可以得到社会肯定,另一方面可以为东莞建立培训标准、规范和教材,帮助产业工人快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如今,东莞技术人才的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愿景正在逐渐实现。莫荣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实施起,东莞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的活跃度显著上升,月均活跃人数较2016年上升两倍左右。
创新突围
莞企求贤若渴百万年薪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