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赴京捧回"双第一" 厦门渔业技术人才夺全国
“双林”赴京捧回“双第一”
林功师在练习解剖螃蟹。
林涛在赛前练习。
晨报记者张玲玲
通讯员王依璐
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都是全国农业行业的精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的林功师和林涛随队赴京,不仅助力团队拿下第一,还分获个人第一名和第九名。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两位功臣,听他们讲述备战和比赛的故事。
林功师:首战“国赛”拿个人第一
今年34岁的林功师已参加工作9年,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质量安全与疾病监控室工程师,他的日常工作是对水产品进行检测,确保老百姓餐桌安全。
林功师平时的工作和化学学科关系比较紧密,在此次“国赛”的三项实操比赛中,只有药残快速检测相对比较熟悉,其他两项偏生物类,对于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
“吃过螃蟹,但没有解剖过。”林功师说,在封闭式备战中,他第一次拿起精细的解剖工具,学习解剖螃蟹。
让他觉得最有挑战性的是藻类识别项目。考试没有规定范围,也没有明确是海水藻类还是淡水藻类,他们只能根据与渔业水质、养殖关系大的藻类,比如常见的饵料藻类,以及容易引起赤潮、水华及产生有毒赤潮的藻类进行初步筛选,缩小藻类的范围,再努力记住这些藻类的特点,通过长时间的显微镜观察训练,对藻类进行强化记忆。
林功师说,此次比赛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广,知识点又非常细。他比喻,学习量像一棵树,而考点如树根上的须,既要量又要质,在短时间内吃透一本400多页的参考书,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需要背诵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点,还有时事政治。理论考试90分钟需答150道题,平均每40秒就要答一道题,要求又快又准,所以基础要牢。
林涛在三人中年龄最大,经验也最丰富,于是,林功师和另一名队员把他当队长。三人组成的小团队在这次赛前的学习备战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同一起上战场的战友,三人各有所长,也都有短板,相互交流学习。而林功师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凭借聪慧的头脑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获得了个人全国第一名。他说,此次比赛让他收获满满,扩充了知识面,也充分体会到团结协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为他以后的工作开创了新思维。
林涛:沉稳冷静,带领团队夺魁
林涛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养殖、水产育苗、智慧海洋与渔业等多项工作。他在翔安大嶝岛当科技特派员期间,为当地渔民传授“互联网+渔业”知识,提升渔民的收入。工作23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海洋与渔业工作经营。但是,参加此次“国赛”,他依然要学习很多新知识。
“很多知识都是考前临时学的,比如,藻类识别,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少。”林涛说,此次赛前,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是未知的,他们只能尽量去猜。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还专门把他俩送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校,找了7位老师对他们进行考前培训。
10天的封闭式训练,让林涛二人收获良多,从学习解剖螃蟹,到识别藻类,他们不断吸收新知识。而老师们也热心帮助他们,晚上加班加点为他们整理复习资料,还组建了一个备考群,在群里,老师们对林涛二人的问题是有问必答。
林涛说,这次比赛对他来说是一次历练,比赛过程让他感触很深。他坦言,在参加省里选拔时,心里没底,感觉自己专业底子薄,没想到在厦门拿了全省团体第一名,给他增强了的信心。而此次和另外两名选手共同学习,也是相互交流促进的过程,让他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这一次已经是林涛第二次走上“国赛”的赛道。他第一次参赛是8年前,被选入福建省队参加国家海洋局主办的海洋环境监测大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有了之前“国赛”经历,林涛此次参赛更加从容沉稳,冷静迎战各路高手,终带领团队夺得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