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才发展70年的经验与启示
青海解放70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大好局面。回顾70年来青海取得卓越成就的经验,我们看到,各行各业各层次优秀人才是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70年来青海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青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对进一步实施“五四战略”、推进“一优两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70年来人才发展的进程与成就
青海70年的人才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阶段,成就显著。
(一)青海人才队伍建设的起步与初步发展阶段。青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此时,各级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摆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这一时期人才工作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抽调干部进行全省各地建党建政工作,建立各级新生人民政权。二是接收中共中央西北局、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等部门输送青海的大批干部,量才录用旧政府公职人员和旧知识分子,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生产。三是选派优秀人才赴全国各地进行深造,举办各类短训班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进修制度。四是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吸收部分开明绅士、少数民族上层、宗教首领参与地方政权,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是在开发柴达木盆地和进行大“三线”建设中,内地大量优秀技术人才迁移到青海,人才引进工作开始组织化、规模化、制度化开展。
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采取诸多措施,促进了青海省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为青海培养了大批党政和专业技术人才。“文革”开始后,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中断。
(二)青海人才队伍建设的恢复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工作拨乱反正,青海省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一是人才管理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并不断完善,相关人才政策及其政策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二是为解决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断层等问题,建立了人才能力开发培训体系。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1992年成立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1996年8月成立全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人才库,制定《青海省跨世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规划》;2003年8月成立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四是2002年5月,青海省第十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青战略,首次将科教兴青战略置于青海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青海的人才战略,将“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写进《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五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人才工作建立了宏观调控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投入机制和加快人才市场建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给人才发展上了多重“保险”。国家与对口援青省市的人才智力援青活动为青海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青海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条件。
(三)青海人才队伍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统筹推进人才的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青海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方面,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突出高端引领,坚持引育并举聚集人才,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创业、专业技术、哲学社科三项领军人才培养实施细则。三是完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以《青海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统领人才制度建设,构建青海人才治理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方面,策划实施了符合青海地方特色的人才工程,既发挥了人才工程的品牌效应,又发挥了高素质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如,陆续策划实施了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青海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三江源”人才培养使用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才竞争力提升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万名农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人才工作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工程、高教系统高层次人才135培养工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