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26 12:53 的文章

浙江三四线城市抢设沪杭人才“飞地”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中青报系    

嘉兴等地试解引进、留住人才​难题 浙江三四线城市抢设沪杭人才“飞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1月26日   01 版)

浙江省嘉善县迈维代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堂前几年到武汉、西安等地招聘博士时,常常有人上来就表示,不想去县城工作,“要去上海,哪怕收入低点儿”。抢不到高端人才,是县城许多企业家的心病。不过,从今年11月开始,这个难题有了新解,县里引进的高端人才可以直接进驻嘉善国际(上海)创新中心,在上海办公,为嘉兴的企业服务。

嘉善县国有企业投资公司在上海市虹桥商务区设立了一块建筑面积为两万平方米的人才“飞地”,专门服务于该县实施企业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嘉善的发展战略。

据嘉兴市委组织部统计,目前,嘉善、海宁、平湖等7个县市区,在上海、杭州等市建成人才“飞地”12块,总面积3.7万余平方米,聚集和最大效率利用各类创新人才资源。

    寻找“虹吸”“溢出”效应的平衡点

嘉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但是在引进博士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则处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经济强市的夹缝中间。加上高端人才受各地引才政策竞争带来的“潮汐”现象影响,嘉兴吸引高端人才难,留住高端人才更难。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不过,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往往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嘉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润纯说。

嘉兴市和嘉善县的困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内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共同烦恼。

张润纯说,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人才往往被高铁等便捷交通方式构成的一小时交通圈“虹吸”到了大城市。另一方面,大城市人才济济,一部分高端人才想到中小城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人才的“溢出”效应。

张润纯分析,此前,高端人才来嘉善县工作后留不住,主要是缺乏学术圈子和氛围。同时,高端人才的家搬不过来,配偶等家人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另外,小县城的教育、医疗条件也不如大城市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善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抢抓机遇,在上海虹桥交通枢纽附近投资9亿元,第一期购置1.7万平方米,第二期购置2400多平方米以及190个车位,全方位建设实体化的人才“飞地”。

张润纯说,这块“飞地”被定位为嘉善企业在上海的研发中心、高科技项目孵化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示范中心等。

    在沪“飞地”工作也能享受嘉善人才普惠政策

在外建设人才“飞地”虽不是嘉兴的首创,但在突破行政壁垒,确保“飞地”上的项目、人才为本地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嘉兴先行先试,下足了功夫。

张润纯说,他们考察了一些地方的人才“飞地”后发现,租赁或购买写字楼、招些项目“填满楼”很容易,难就难在同本地产业结合起来。

因此,人才“飞地”入口关要把好,项目的筛选非常重要。张润纯说,嘉善县设在上海的“飞地”不急于把楼填满,而是注重入驻项目的科技含量和高层次人才。目前,首轮孵化项目14个,入驻6个,在洽谈人才项目80多个。

该县专门出台了支持人才“飞地”建议的十条意见,符合支持范围的入驻企业自实际业务开展3个月后可享受一次性开办费补助,最高5万元,另有一个车位的补贴。入驻企业享受50%租金补贴,对于落户嘉善并实际发生投资、纳税以及吸引人才的企业,给予最高100%租金奖、100%纳税地方贡献奖。

同时,嘉善县给这块“飞地”建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天使基金,入驻企业可获最高150万元的资助,每年最高10万元的科技银行贷款贴息,最高30万元的创新券。在入驻企业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待企业在嘉善落地后,其在上海的缴纳社保年限可折算在嘉善的缴纳社保年限,申领面值50万元的嘉善人才住房券等。

享受这些“飞地”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项目落地必须在嘉善,没有产值税收也拿不到政策。张润纯说,如果不是落户嘉善的人才项目,在“飞地”上的办公室租金将是每天5元/平方米,商务成本高肯定待不住,不到一年就会搬走,这就是“飞地”上的市场淘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