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24 20:49 的文章

【地评线】院士增选“大手笔”催发人才强国“加速度”

微信图片_20190923164230.jpg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其中女性6名;平均年龄55.7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87.5%。这就表明了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壮大的趋势,也昭示了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事实。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功成名就非一时之功。”新产生的增选大单上,64位各行业翘楚榜上有名。不仅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非凡魄力,必将加速人才强国战略的胜利推进。同时,榜单的发布,也展示了院士个人的最高荣誉。为新时代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工作一线的人才进一步担当作为、建功立业,树立了最佳典范,值得且学且珍惜。

“制度强则国强,制度弱则国弱。”人才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制度引领,从而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持久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分别加快了院士制度改革。这次院士增选,一方面,体现了从严从实的趋势。比如,将原来的100多个推荐渠道收紧,仅保留了两个渠道推荐。还通过评选机制、退出机制等改革措施,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定位。另一方面,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特点。如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支持,今年有多名与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相关的候选人当选。这些都启示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各方面人才政策,进一步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123.jpg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眼下,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这次增选,产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名,来自12个国家,有5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各级党委(党组)来说,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召,强化人才工作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在深化人才、学术、信息交流中,不断加大全球人才引进力度和科技合作广度。尤其对山东而言,加快推进山东自贸区和上合示范区,都需要强化人才引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提升院士港、院士站、“人才绿卡”、“惠才卡”等服务质效,加速形成优秀人才汇聚、聪明才智涌流的新局面。

“人才自己培养才是王道”。提升人才竞争力,招引的“强力外援”不可或缺,培育的“源头活水”必须畅通。我们注意到,来自山东大学的陈子江入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名单。这是对山东人才工作成效的力证。诚然,和发达国家、国内不少地区相比,山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中青年科学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科研上最能出成果的群体之一。甚至可以说,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是未来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规划和计划,搭好科技赛事载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教育部门主阵地作用,畅通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全面提升潜力股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培养更多堪当时代大任的青年人才。(文/刘文晓)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地评线】院士增选“大手笔”催发人才强国“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