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24 17:41 的文章

泉港筑就人才聚集新高地

  近年来,泉港区全面对接落实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实施“双创泉港”人才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引才、用才、育才、留才等关键环节,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为泉港区高质量发展赶超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成为省级“石化产业人才聚集基地”。

  拓宽渠道 创新引才机制

  医联体吸引群众就近就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泉港区老百姓不出远门即可享受省城专家医疗服务,有效实现了对基层医疗队伍的传、帮、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地中青年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

  自泉港区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以来,医联体云集了省内名医和各学科专家,是泉港及周边地区的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在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同时,也带动本地医疗技术发展。

  为促进省级优质教育、卫生人才资源下沉,泉港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实施“跨级医联体”改革,确保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诊疗服务等体系与省属医院接轨,推进与省属高校合作办学,联合福师大创办福师大泉港实验中学、福师大泉港实验小学,办群众满意的名校。

  近年来,该区在引才机制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组团式”引才模式,组织教育、卫健等单位赴东北师范大学、福医大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引进26名急需紧缺教育、卫生基础性人才。建立“编外聘用”等卫生教育人才补充机制,先后招录卫健、教育系统人才400余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支持泉港区医院、泉港一中自主招聘,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机制障碍。

  地校合作 丰富育才模式

  在泉港区举办的“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对接会”上,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7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专家,与区内105家企业和小微科技型企业“互粉”,征集制作了涵盖200多项人才创新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技术需求与项目成果手册》,达成合作意向30多项,实现了供需洽谈、技术对接,进一步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地校企联动在泉港已是常态。泉港积极推行地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地校企人才联建联创联席会制度,推动地校企三方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互派交流等方面常态化合作。开展地校企人才“三向挂职”,补齐机关部门专业人才短板;建立优秀大学生实践锻炼常态化机制,每年面向省内外高校预选一批泉籍紧缺专业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同时建设清华大学化工系、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互访、项目对接、技术联合攻关、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通地方企业与高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此外,该区还开办“泉港大讲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教授、中化泉州公司首席工程专家刘健、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吴立新等一批专家到区内现场教学授课,重点推出名医、名师名校长、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企业家等“五个培育壮大工程”“六个培养支持计划”,指导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分类制定培育方案和配套政策。近年来,评选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64名、泉港工匠13名,培训各类人才3000余人次。

  创设载体 搭建用才平台

  为提升现有科研平台,泉港以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循环圈”为目标,以打造省级石化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大“两院四中心”人才发展平台扶持建设,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筹建“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支持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挂牌建设“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大力推进“电子精细化学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福建分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集科技创新、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检测为一体的科技高地。

  一直以来,泉港积极搭建人才资源常态化高效供需对接平台,推出“石化博士服务团”泉港行、“石化国际青年学者泉港行”、“高校青年人才—企事业单位”双选会、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需求对接会、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营、海峡论坛·“泉台青年交流汇”系列活动等引才引技载体。

  为加快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泉港依托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着力引进一批石化产业延链补链企业,先后引进21个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大力推进园区内石化科技众创园、泉港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双创”载体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区内共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31家,其中省级9家,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优化服务 厚植留才环境

  “人才之家”是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群体特征和实际需求,分类搭建的人才交流和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