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22 00:31 的文章

無錫物聯網補上人才缺口迎向爆發風口

原標題:補上人才缺口,迎向爆發風口

缺不缺人才?缺。十年的歲月讓這類問答在物聯網產業語境裡,已變得有點傻氣——誰家會說不缺人才。一屆又一屆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對人才的呼聲幾無間斷﹔產業世界裡,技術、市場、環境的更迭讓“人才缺口”成為企業發展的現實桎梏。

“下一個十年”,是業界期待的物聯網發展爆發期。作為發軔之地,無錫目前擁有物聯網人才總量已超過18萬人,前十年累積下的這般人才之翼,是否足以迎向爆發風口?答案在一個個招聘簡章裡:人力資源市場上,物聯網及相關企業“人才之渴”依然較為明顯。

如何面向未來,補上人才缺口?產才融合是制勝之道。

18萬人才隊伍,還要補點啥

當物聯網更多照進現實,人才題不僅是“缺不缺”的是非題,而是“缺什麼、怎麼辦”的簡答題。無錫的物聯網人才隊伍裡,還要補點啥?

經過十年的發展,無錫18萬物聯網人才總量中,高層次人才1.3萬人,國家特聘專家75名。在採訪中,不少物聯網企業表示,無錫的產業氛圍有利於高層次人才的集聚,但讓高端智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仍需一批批高質量的工程師——他們是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萬億級產業的 “人才缺口”,需從廣闊的視角裡觀察。無錫新新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運營著江蘇物聯網人才基礎數據庫人才需求庫。此前,其與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合作的一份年度調查顯示:根據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數據,未來幾年,智能領域的人才需求量在20萬以上。而全國開設物聯網專業的院校每年畢業生規模不足10萬人,供不應求態勢很明顯。

今年的一批校企合作裡,人才也成為更重要的焦點:2019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無錫交流大會物聯網產業+人才高峰論壇上,多家大學與我市企業、相關機構開啟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項目。其中,全國首家以“物聯網”為主題的國家級專業孵化器——高新區微納園與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就合作開展“物聯網”主題人才專場招聘,物聯網工程、自動化等專業的“卓越工程師計劃”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等活動,目標將該基地逐步建設成為“未來卓越工程師的搖籃”和“物聯網創想家的園地”。

工程師,是真缺。記者在採訪淘金智能時,企業負責人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當他看到侄子讀大學本科時的課程后,建議利用假期先到相應的物聯網企業去學點“實用的”,這樣出來工作更有底氣。侄子照做,畢業后已擁有可以創業的技術底氣。一些物聯網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曾聚在一起感嘆,“投來的簡歷上,所寫的課程內容在現實中早就不用,這些大學畢業生招進來還要重新培訓上崗。”

這個缺,怎麼補?新新人力的這份年度調查中也提到,相對於傳統的產業人才,物聯網產業更需要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應推動高校深化對物聯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同時推動無錫物聯網企業通過建立產業導向班、委培訂單班、物聯網工程實驗室等多種方式,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的精准銜接。

最好的攬才“引力”,還是產業力

產業集群與人才集群是相生的。對於業界來說,對物聯網人才的觀察並不局限於物聯網企業,而是一個融合的人才集群。怎麼融合?放在更廣的產業領域:集成電路、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數據……這些產業集群有交集,所對應的人才集群也有融合。這些產業的共同特點就是:走在技術迭代的前端、掌握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總是“稀缺資源”。

“稀缺資源”如何才願意前來?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所,有一批來自蘇州、北京等地的博士正在推進自己的項目。顧江敏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在世界知名的芯片設計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無錫因物聯網而聞名,集成電路也擁有影響力,希望能在這裡實現自己的目標。”他現在正研發5G射頻技術的應用項目。研究所負責人樊曉華介紹,物聯網已經成為無錫的城市品牌,每天有兩三個技術團隊前來洽談合作,最能吸引人才的,還是好的產業氛圍、好的平台、好的項目。

“稀缺資源”如何才能安心扎根?這是新的關鍵。多年招才引智的人士透露,這些年高層次人才中也有出現半途而廢的,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是市場問題、也有的是團隊問題。目前來看,能夠融會貫通產業與技術的專業化平台是一個解決之道,一方面可以為高端人才解決一些技術以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進行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互動。正如顧江敏所說,在做項目時,容易覺得孤獨,“知道有人在一起走,但到了這個研究院會看到有哪些人在一起走!”

站在未來看現在,還得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