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人才引進下功夫才盡其能后勁兒足

通遼市引進人才現場
初冬的科爾沁草原,天高雲淡。
內蒙古通遼市行政中心大樓裡,2020年人才引進的藍圖剛剛繪完。圍繞通遼市“九鏈五都一市一城”的發展戰略,125家用人單位提供337個崗位,重點引進新能源、金融經濟、文化旅游、煤電鋁、農牧業產業化、蒙醫藥等方面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及特殊人才共614名。
千方百計選才
這幾天,通遼市2020年人才引進的公告在微信朋友圈裡火了起來。“博士研究生享受15萬元購房補貼,三年內還享受6萬元租房補貼和3.6萬元生活補貼﹔碩士研究生、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本科生享受5萬元購房補貼以及三年內享受3萬元租房補貼、1.8萬元生活補貼。”通遼市給出的這些人才引進條件,可是吸引了了不少青年才俊的眼球。通遼市人才引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電話這幾天真正成了“熱線”,求職者不斷打進電話咨詢,甚至還有不少家長來電為孩子咨詢。
為了滿足廣大求職者的需求,讓更多的人才到通遼就業創業,通遼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准備四場人才雙選會,“11月2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11月29日在吉林大學、11月30日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12月1日在東北大學。大家可以就近原則,去哪場雙選會都可以。”通遼市人才引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高志峰介紹。
通遼市為了深入推進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人才引進工作上“先謀后動”,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扣主導產業鏈打造和重點項目建設,緊扣高質量發展需要和重點工作推進,提出了“1111”人才工程,計劃用5到10年時間,引進100名博士、1000名科技創新人才、10000名高層次人才、10萬名高校畢業生,為引才工作確立了明確的戰略目標和具體任務。五年來,全市累計剛性引進高學歷、高素質急需緊缺人才近3000名。
多措並舉育才
“學校是育人的地方,不僅培養學生,還要培養教師。這些人才既然選擇了通遼實驗中學,我們就要實實在在的為這些人才的成長付諸於行動,讓來的人才不后悔。”通遼實驗中學校長周玉介紹了他的“人才觀”。

史紅岩指導學生
史紅岩是通遼實驗中學2016年引進的人才,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她一到通遼市就參加了全市的引進人才崗前培訓班,她深刻體會到“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當初出茅廬的她對自己即將擔任的語文教師這個角色還有著各種顧慮的時候,沒想到學校已經安排了經驗豐富的“師傅”在等著她。通遼實驗中學為新入職的教師舉辦了“師帶徒”拜師會,根據新教師的情況為其選擇適合的優秀老教師當“師傅”,從學科教學、班級管理、教師成長等方面進行三年的示范指導。史紅岩說“師傅領進門”太關鍵了,這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捷徑,她自己受益匪淺。“師傅就是我的‘主心骨’,我在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都會現身說法,隨時傳道授業解惑,讓我心裡特別踏實。”
為了讓青年教師健康成長、快速成長,通遼實驗中學還通過舉辦青年教師座談會、“希望杯”教學比賽、“十佳”青年教師評選等活動,為青年教師早日成為知名教師提供廣闊的鍛煉平台。
通遼市為了培育人才,開展了“金融精英”“科爾沁英才”和蒙醫藥人才“駿馬計劃”等人才工程建設,以加強產業“雙創”(創新創業)、農村牧區“雙型”(實用型、技術型)、現代服務業“雙高”(高級管理、高端專業)等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統籌抓好各類人才的培育。同時還構建了制度體系保障育才,出台了《通遼市關於實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方案》《通遼市優化人才服務環境暫行辦法》《通遼市引進人才服務專窗運行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
不拘一格用才
畢業於吉林大學的胡陽陽博士,三年前通過人才引進來到了通遼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從事實驗室能源化工產品檢驗工作。每天在檢驗檢測工作第一線忙碌的胡陽陽,在這個崗位上很快就熟練完成了石油產品汽柴油、煤炭、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紡織品等方面的質量檢驗檢測工作,每年出具各類檢驗報告近千份。能把在書本上學的理論專業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中,胡陽陽很有成就感。隨著通遼市“衣食住行”領域檢驗檢測業務的擴大,市民對檢測項目的需求迫在眉睫,單位領導研究決定把這項重任交給胡陽陽,由她牽頭帶領技術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檢測項目的擴建工作。被單位委以重任的女博士一下子緊張起來,能不能完成任務?我帶隊行不行?萬一沒干好可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