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建设网络靶场成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想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合格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是重中之重。11月16日,在“天府杯”2019国际网络安全大赛暨高峰论坛举办期间,由中科院信工所与永信至诚联合主办的2019“天府杯”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论坛在成都西部博览城成功举办,建设网络靶场成为大会共识。
大会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封化民、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刘宝旭、国家密标委委员、噎鸣智库首席科学家向宏、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秦燕、奇安信集团认证培训中心负责人张敬、永信至诚高级副总裁潘柱廷等政府领导、业界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要安全企业代表,以“人是安全的核心,以‘实战’出‘实用’”为主题,从产、学、研、用多个维度分享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为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战型专业性人才提供助力,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设网络靶场成为大会共识
随着国家和社会企业对实用型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的增加和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建设与探索,网络靶场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与会嘉宾们普遍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人才培养不仅要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在真实场景中做反复的历练和实践,而网络靶场则成为培养、检验人才的“最佳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封化民
对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封化民在《做好学科竞赛,提升网安人才培养质量》演讲中表示,各大高校在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明确学科建设的目的,网安专业的学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要真正动手去做,去实践,转化为实际应用。而高校普遍存在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攻防兼备性实验难以构建等问题,许多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
兼顾专业性和知识性,打造高水准的创新实践品牌大赛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从近年来各大部委发起组织的网安大赛影响来看,确实有效推动了网安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另外,靶场则应成为更基础,更常态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靶场里面,在各种环境下摸爬滚打、真正的去实践,去提升他们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刘宝旭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刘宝旭在《网络空间威胁情报与追踪溯源》发言中,结合网络空间威胁情报和追踪溯源的角度谈网安人才培养。他指出,通过在对网络安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验证理论的基础很大一部分需要数据的支撑,而威胁情报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数据靶场。
刘宝旭主任进一步对数据靶场展开解读。数据靶场指的是情报平台的各种样板库、电话库、IP库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用各种场景、各种环境、各种信息、大量数据来做分析时,数据靶场可以提供相关的数据源,为研究对象、实验场景、背景知识做支撑。所以情报平台构建的意义重大,要充分聚合情报资源,需要多方协同联动,对数据进行收集,并在采集过程对数据供应链进行适当激励。
国家密标委委员、噎鸣智库首席科学家向宏
密码是实现数据安全及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在今年10月26日审议通过的《密码法》总则中明确指出,国家加强密码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国家密标委委员、噎鸣智库首席科学家向宏在《揭开神“密”面纱,密码服务进万家——浅议密码服务人才培养与挑战》的演讲中表示,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城市的蓬勃建设,密码的应用将会非常广泛。目前,密码服务刚刚开启全新窗口,密码需要和整个网络安全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在更大的靶场里面体现真正的密码保护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