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才成长活力 汇聚教育改革动能
2019重庆市英才大会的召开,掀起了全市各行各业重视人才、打造优质人才环境的高潮。教育行业应该怎样引才、为教师成长培植沃土?近期,本刊特邀请我市部分区县教委、学校代表围绕“如何打造优质教育人才环境”的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打破观念、平台桎梏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曾经在我市开创先河,以百万年薪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的江北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可谓不遗余力。
作为江北区引进的优秀人才,江北嘴实验学校校长吴阳深有感触,以她为例,江北区给予其充分用人自主权,支持学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校园文化进行规划设计,今年还作为重庆唯一校长代表,赴美参加纪念杜威100周年学术论坛,给予她充分发展的平台。
据了解,在人才发展策略上,江北区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在管理机制上敢于大胆突破,比如,创新教师编制配备,实行区级统筹,每学年动态调整区内教职工编制;试点实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外聘教师,解决学科紧缺人才。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南川区教委负责人认为,南川教育起点不高,但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除了大力投入补齐硬件短板外,很大程度得益于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建立和完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据了解,南川区引入高端平台,借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国家课改实验区研修基地等加大各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成立20个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平台”等形式,辐射引领更多教师。预计2020年,使每百名小学生、中学生拥有不少于1人的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
打破学历、政策束缚
不拘一格选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优秀人才总是走在前列。
四川美术学院积极响应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院使用人才敢于不拘一格,5年来,通过简化程序,“柔性引进”、不唯学历等政策,引进了国内外美术领域顶尖人才47名;为青年人才和特殊人员开辟绿色通道,3年来,6名青年专业人才经评审获得高级职称;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修访学。近3年来,4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走出国门拓展视野。
“合川濮湖社区挂职锻炼期间,我们了解了社区环境、工作概况,还有幸参与四点半”蒲公英“小课堂。”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介绍,挂职锻炼的方式丰富了她们的人生阅历,锻炼了综合能力。
据了解,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通过引进、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提升队伍质量。学院还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教学博士引进管理办法等,一年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余名。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每年选派师生赴外研修300余名。
补齐制度设计短板
健全人才工作体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需要系统化进行制度设计和工作落实。”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认为,该校有一本自己的“人才经”。学校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推进人才分类管理,实施“一院一策”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十大育人体系”,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努力营造愿事业、能干事、干好事的专业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