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谈到此次出征“挑战杯”的感受,来自复旦大学的赵德明说,“我们的研究可能还有瑕疵,但如果可以给国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那就足够了。”
在本届“挑战杯”决赛场上,赵德明团队带来的项目是“脱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中部三省四县的调查”。与他们同样关注脱贫工作未来发展的项目,还有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贫困退出背景下返贫脆弱性及长效遏制机制研究——基于宁德市的调查”。
相比于其他脱贫工作研究,这两个项目似乎更具有前瞻性,对未来提出了同样的思考:2020年整体脱贫目标达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建立长效的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
长效机制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赵德明和他的团队首先开始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调研。
“我们先后前往湖北、河南、江西三省的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对包括贫困精准识别、产业发展、异地搬迁、兜底保障、官员激励、政治体制在内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赵德明介绍。
经济学专业的赵德明,很快便发现了问题。
“很多地方会提出采用‘入股分红’的形式,让企业带动贫困户。银行给贫困户贷一笔款,贫困户把钱入股到企业,企业每年会给贫困户返现,这是听起来很不错的做法。”赵德明说,“但是本质上来讲,这并不像是入股,更像是企业背上了债,欠了贫困户的钱。这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对贫困户本身的长期发展也没有什么益处。”
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专业的孙宗芹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但实际上的效果并不明显。
孙宗芹介绍,“如果说当地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相关人才,那其实没有很大的旅游市场,不符合这种资本相对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对贫困户而言,没有经验和资本投入,是很难参与的。更多的贫困地区,更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初级工业。”
赵德明认为,不专业的产业决策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
“产业是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只有合理有效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才能稳固脱贫。”赵德明说,“有些贫困地区过于注重短期效果,动用过多外部资源,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决策。产业发展问题,需要引入专业的力量来解决。”
同时,赵德明提出,驻村机制常态化和帮扶行为社会化也是未来扶贫工作稳步进行的关键。“一些基层村干部的治理能力需要持续长效的提升过程,还要依靠上级派来的驻村干部的常态化帮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只依靠驻村干部带来的社会资源和产业,如果驻村干部离开了,那么相关的资源和产业也就留不住了。所以还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建立贫困地区互信互惠的社会网络,以保证地方的持续发展”。
人与产业相辅相成
相较于赵德明团队偏向于宏观大环境的研究方向,福建师范大学的“贫困退出背景下返贫脆弱性及长效遏制机制研究——基于宁德市的调查”项目则聚焦于个体贫困户的发展情况。
“宁德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区域,很多理念和做法非常有效,目前已经整体实现了脱贫,而且返贫率为零。”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资源专业学生林月介绍,“这也是我们选择宁德为样本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查潜在返贫风险。”
林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对于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群体而言,再次返贫的概率很大。“可能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返贫脆弱性就会显露出来比如生病、就学、结婚、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返贫的原因有很多,所以无法用单一的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的提高来衡量扶贫成果”。
通过对宁德市6个县526户的走访调查,林月发现,抑制返贫的关键在于人。
“如果脱贫户的接受教育程度较低,会影响个人对于实际产业发展的判断以及未来的规划。”林月说,“同时,会导致个人对于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所以,未来的核心要点便是人。不仅要做脱贫户本身的工作,还要吸引走出去的人为家乡贡献智慧和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让脱贫地区人丁兴旺,成为林月团队探究的关键一环。
“人与产业是鱼与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林月说,“有了人,才能有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好了,也会吸引带动更多的人。”
作为自然地理资源专业学生,林月对于脱贫地区的特色资源产业尤为关注。在两年前的一次走访中,林月发现,当地一个小山村收入普遍偏低,很多青年都离开村子外出谋生。“当时我们就建议当地测量一下土地的硒含量。”林月说,“结果发现当地的土壤是富硒土壤,种出来的富硒大米每斤可以比其他大米多收入15元,这样农民通过种植大米,收入得到了很实在的提升。”
这个案例给了林月启发,“这种特色产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既发挥了当地的资源和地理标志优势,又可以实现脱贫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