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19 12:21 的文章

“人才比”是深圳的4倍!青岛这个地区了不得!

今天上午,青岛经济广播“这里是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特别节目,邀请到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人才保障部负责人肖永松做客直播间,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了园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规划与政策。

目前,园区集聚各类人才10000余名。省级以上人才占5‰(包含16名院士),博士硕士占比超10%,外籍和海外人才占比近5%。

如果对标深圳的话,2018年底深圳省级以上人才占比0.96‰,海外人才占比0.92%,中德生态园数据均为深圳的4倍。

“人才比”是深圳的4倍!青岛这个地区了不得!

右为管委人才保障部负责人 肖永松

中德生态园2013年7月破土动工,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随着拆迁、清场、土地平整、配套、招商等工作的推进,一些项目逐渐进入,一些高端人才、高端项目也开始关注这片区域的活力和前景。

一、建立人才体系

园区管委及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部门,结合园区发展愿景,谋划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大力推进“三招三引”,围绕人才的引进、培育、服务等环节,制定落实各项举措,成效显著,初步打造了海内外人才集聚的“博士邨”品牌。

目前,园区集聚各类人才10000余名,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人才总量翻番增长。2017年园区人才总量2000人,2018年6000,今年预计1.2万;这也说明园区整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二是结构上,高端人才占比、海外人才占比特色明显。

省级以上人才占5‰(包含16名院士),博士硕士占比超10%,外籍和海外人才占比近5%。

这个比例和国内先进地区比也是优势比较大的(如果对标深圳的话,以深圳常住人口为基数,至2018年底深圳省级以上人才占比0.96‰,海外人才占比0.92%,园区数据均为深圳的4倍。

以深圳人才总量为基数,至2018年底深圳省级以上人才占比2.4‰,海外人才占比2.3%,园区数据为深圳2倍。)这也反映出园区集聚新动能优势的结果。

三是国别上,对德人才占比较大,已成为省内最大的德语人才基地和对德交流合作平台。

德籍和留学德国人才占海外人才的41%,美、英、澳占22%,台、港、澳地区占22%,日韩占14%。这也反映出园区以对德为主,逐步推进中英、中日韩等双边合作园区发展的特点。

“人才比”是深圳的4倍!青岛这个地区了不得!

二、制定人才政策

为吸引和保障好人才,我们一是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人才政策支持,如新区的梧桐树人才政策,覆盖了从大学生到院士的各层级人才,人才补贴津贴从1.5万到600万。

二是政策按照叠加的原则实施。

比如,新区的住房政策我们的人才享受,同时我们的人才还享受园区的住房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个税奖励方面,对年度缴纳个税10万元以上的人才,实施地方实得100%奖励。目前为12位申报人才落实一个年度奖励75万元。

在专家保健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施1000-3000元的保健待遇,并发放“家庭保健药箱”、专家保健卡,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园区就医绿色通道。今年9月实施以来,已覆盖100余位园区专家受益。

在吸引留学人员创业方面,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办公用房和住房租金的全额减免。并优先申报最高300万元项目资助。

“人才比”是深圳的4倍!青岛这个地区了不得!

三、创建引才平台

(一)创建各类基地平台。园区已创建了蓝色经济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国际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基地、青岛首个国际人才创新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双创中心等十余个基地平台,这些平台有资金、渠道、信息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对人才引进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打造高端人才创新平台。

打造的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青欧生命科学高等研究院已签约引进库恩等3名德国、丹麦院士和3名国家特聘专家,并与6名院士、10余位海外特聘教授协议保持项目合作和支持。

(三)打造智库、联盟等柔性引才引智组织。

一是建立了中德专家“智库”。聘任中德两国政商界权威专家担任园区高级顾问,如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史明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托普夫、德国前巴伐利亚州经济部部长威斯豪耶等,利用他们的渠道、信息、经验、影响力等,服务园区发展。

四、搭建引才渠道

为引进人才,园区目前已初步搭建起多种人才招聘渠道,全部免费向企业和人才提供:

(一)每年在园区举办现场大型招聘会。

(二)集中组织参加校园双选招聘会。

(三)建设线上招聘平台。

(4)拓展海外引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