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驱动发展新引擎——2019年陕西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助力渭南发展系列活动侧记
渭南日报记者 王军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11月14日至15日,“科技慧三秦建功新时代”2019年陕西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助力渭南发展系列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60余名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渭南,围绕人才强市、科技创新、产业转化等议题,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面对面交流座谈,为渭南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打造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人才需求创新引领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做引擎,高速度发展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去领跑。”座谈会上,富平县县长张海乾介绍了富平在先进装备制造和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提出了对产业规划布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需求。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渭南高新区已与多所省内院校建立校区合作关系,并大力实施“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引才模式,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资源,“帮助企业集聚培养高水平研发人员与创新团队,通过人才(团队)引进、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形式,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发展是我们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在会上发出邀请,希望和与会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加快人才集聚和人才项目引进,为高新区打造更强的科研平台和孵化平台。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陕西勇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姜勇说,“作为一家中高端数控钢筋加工设备生产研发企业,我们以‘中国智造’为己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公司向拥有自己核心技术和独立品牌的方向转变,实现产品多元化,进而实现上市并打开海外市场。要实现这个总目标,人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力。公司现在紧缺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助推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中垦华山牧乳业副总经理黄锐表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用性课题困难,这些工作需要技术研发人员的攻克和努力,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不足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希望能在创新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科技和产业高效转化,助推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建言前瞻指导
座谈会上,面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需求与困惑,省上专家组成员陕西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陕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王彬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房玉林等依次发言,结合渭南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提出了科学而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蒲小川说,产业革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在现阶段,多层次多战略叠加是我们重要的历史机遇,对于渭南而言,要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金融、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是关键,不能科技和产业之间是两张皮,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机制,丰富方式、路径和措施,从协同发展来破题,进一步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
王彬文认为,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信息流传递和时空度转换,通过开展仿物、仿生和仿人的研究活动,为人类赋能的过程。在当下国家不断强化中心城市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渭南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紧紧抓住市场需求、转型需求,加强在仿生、仿人、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以专才为主,通才为辅,培养主体应该以社会为主,自主为辅,以个人为主,企业为辅。对于三四线城市,技术是约束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抓紧军民融合机遇,找准痛点,进行技术融合,解决技术落后问题。要锚定方向,用好自身资源和禀赋优势,实施产业融合,解决产业链单一的问题。
房玉林指出,渭南是整个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农业资源优势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果品、肉品、奶品生产区和供应区。当前是农业产业面临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这个路子怎么走,苹果、葡萄都已经度过了以规模扩张、以产量增效的阶段,要按照“品种、品质、品牌”三步战略来发展。作为西农科研院的负责人和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持续组织西农的科技专家服务地方,把西农在渭的4家科技实验站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学研明星实验站,助推渭南农业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深入调研把脉问诊
2019陕西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助力渭南发展系列活动由省委人才办、省科协、团省委、省青联主办,渭南市委、市政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旨在充分利用我省高层次人才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地市经济发展、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活动期间,根据前期征集的24个项目需求,与会专家学者分为科技、科普、医疗、产业4个服务组,深入我市企业、学校、医院和渭南高新区、渭南经开区、工业园区开展科技咨询、科普讲座、学术交流、技术帮扶,为我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设立“科技服务专家工作站”,建立省市人才融合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