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新道教育论坛|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杭召开
第九届新道教育论坛|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杭召开
推荐 2019-11-14 18:36:12
人工智能、3D打印、边缘计算、5G、AR/VR等技术正在重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快速变化的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1月9日,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举办的“商业创变-智胜未来,SEAC第九届新道教育年会——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杭州盛大召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多所985、211及应用型本科、示范型高职院校的领导嘉宾以及产业界代表齐聚一堂,会议围绕“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会议现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中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已达到世界第一,未来我国将致力于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认为,高素质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张友明从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角度,结合江铜贵冶、新朋联众、双良集团等企业的数字化应用最佳实践,介绍了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区域经济跨越发挥的重要作用。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工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它强调以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支撑,智能化为方向,急需大量既懂设备自动化与控制,又了解工厂运行管理和企业运管理,最终面向企业和产业提供智能服务的工管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产业呼唤的新工科数字化新人才既要懂数字化技术,也要懂数字化管理,还要有跨学科的能力,还要有集成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到工业互联网,不得不提到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的老牌制造强国德国。在应用人才教育方面,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也是全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如何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师夷之长”?浙江科技学院冯军副校长主题分享——《德国工程师培养经验及新工科借鉴》。
冯军副校长从国际化的视角,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经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及课程设置等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大趋势和浙江科技学院自身特色,从新工科建设的六新、六问,到新工科六化育人模式,从工匠精神培养,到学科专业交叉复合设计,从专业课程模块化、实验实训生产化、师资队伍工程化,到企业参与普及化、教学实施项目化、育人氛围国际化,诠释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之道。
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高校专业人培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匹配度,才是验证产教整合落地效果的标尺。常熟理工学院张根华副校长立足区域经济,反向设计人培目标,形成政、企、校共赢的行业学院发展新模式,分享了《行业学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张根华副校长总结了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来在行业学院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从“亲近业界“到”融入业界“,从”注重学理“到”注重通识“,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行业学院的模式,顺应了产业发展,也让更多学生收获了成功,是产教整合的最佳实践。
立足地方,服务产业,还要放眼世界,作为百年侨校的暨南大学,面向工业互联、智造转型需要,立足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将IT、OT、IE、AI学科交叉融合设立新工科专业,屈挺院长作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趋势下的教育变革》主题分享,介绍了暨南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新实践的思路及经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业学院
2019年7月,暨南大学与新道科技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围绕智能制造、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进一步拓展“智能+”,加强工管融合,推动专业建设升级;加强学科交叉、理实结合,引入新道产教融合课程,推动课程设置升级;持续进行传统实验室改造和新兴实验室建设,推进实验室升级。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罗小江先生分享了《基于国产化浪潮下的数字化开发人才培养》。作为服务500多万客户的用友,面向企业的数字化业务重构与创新需求,必须及时响应,随需应变,iUAP平台作为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构建了新一代数字化业务支撑体系,作为低代码开发平台,低门槛、高效能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受到了高校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