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15 11:03 的文章

“科技创新人才哺育”在行动(2)

这一行动,正是中科院与江苏省长期友好战略合作的题中之义。自1996年中科院与江苏省正式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这一着墨点就一直出现在院省双方多轮合作协议之中。

今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会晤中,还专门就“进一步结合江苏创新发展需求,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

“搞科技创新,人才紧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没有创新性的人才,就没有原创性的创新工作,民族复兴怎么去实现?”郭传杰的这一反问,为中科院泰州中心对院省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从务虚走向落实作了注脚。

科教联手 转化高端科技资源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到快乐。”

投身科技创新,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如何教会年轻人从中找到快乐?

“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给孩子一个科学梦。”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利刚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正在模糊,而引导青少年发现科学的奇妙、技术的精深,有望成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新的动力。

“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中,是要解决学校数理化学习抽象化、去情境化和个体化的问题,实践共同体是将知识化技能和身份统一起来的重要途径。”王利刚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实施科学教育能够及早发现具有科技创新潜能的“苗子”,让更多优秀的、有潜质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契合其兴趣的高等教育,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不可能把科学教育所需要的资源问题解决好。”郭传杰提出,科学教育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从哪里获得科学资源、怎么把科技资源转化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素材,都是要解决的命题。

中国科学院拥有独一无二的科学资源。中科院泰州中心开展探索科学教育模式的使命,就是将这些高端科技资源,链接到泰州市的中小学校园内,为泰州的基础教育注入科学的元素,助力学校的素质教育。

在江苏省兴化中学开展的院校联席研讨会上,就有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心理研究所等16个研究院所的20余位中科院专家与江苏省19所中小学代表就推动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促进科教融合、创新科技后备人才培育机制等议题展开研讨。

不过,郭传杰指出,中科院这些“高端科研资源”,并非“即插即用”,像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一样,必须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

谁来转化?怎么转化?

中科院泰州中心设立之初,任务是“推动泰州地方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对接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哺育行动”后的着力点,就是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向教育方面转移。

前者受益的是企业、经济,后者受益的是学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具长远性、战略性。”郭传杰说。

育才创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9年以来,中科院泰州中心已先后组织科学家讲座、让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十余场,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