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14 09:14 的文章

“才力”齐发“实招”制胜 人才振兴齐鲁样板的莱州实践

  胶东在线11月13日讯(通讯员 徐洪伟 娄万良 游泽泉) 走近莱州,见证乡村“奇”迹。驻足果树下,一个个免套袋的硕大苹果悬在枝头,颜值、品质比之套袋苹果更胜一筹;遥望猪舍里,一头头干净健康的小猪惬意躺卧,传统猪舍之臭味异味荡然无存;徜徉麦田中,一粒粒饱满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亩产量已第三次创中国纪录;走在乡村间,“村在林中,户在花中”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又怡然自得。

  渤海之滨,千年古县,风云激荡六千载;人才振兴,“才力”齐发,助力莱州闯“奇”路。近年来凭借“人才激发乡村创新力、人才增强科技攻关力、人才提升产业吸引力、人才提高基层组织力”,出实招求实效,莱州走出了一条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的非凡之路。

  人才激发创新力:苹果免套袋,亩均节本7000元

  苹果,被誉为“上帝之果”,是世界上最难种的水果之一。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品质的苹果,不仅需要极其苛刻的气候、土壤、阳光、水源等自然条件,还要时刻考虑冰雹、霜冻、病虫害、飞鸟啄食等不利因素的防护。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套袋技术在全国推广,虽然保住了苹果的颜值,却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套袋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3%)、降低了产品品质(糖度降低4个百分点、风味物质含量减少、存储能力变差),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套袋技术已渐显乏力之态。

  2016年11月,莱州市印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着力构筑以人才为基石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了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创新力。面对劳动力短缺和果农老龄化等产业瓶颈问题,2016年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与省农科院果树所、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等专家合作实验,创新出了“免套袋苹果种植技术”——运用迷向丝、诱捕器、杀虫灯生物防治措施控制“三虫”(桃小、梨小、棉蛉虫),运用高脂膜技术防控“二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架设防鸟网防治鸟害。“俺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果8000斤,合计2.4万个果,袋子6分钱一个,套一个袋8分钱,摘一个袋1分钱,再加上1000块钱的疏花疏果和铺设反光膜的300块钱,这些费用加起来,一亩地能省7000多块吧!省下的就是赚的!”一提起这事儿,琅琊岭小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波脸上堆满了笑意。目前莱州市已着力加快该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人才增强科技攻关力:粮产创新高,小麦亩产三刷全国纪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乡村要振兴,还要紧抓科技攻关力这个牛鼻子。2019年6月21日,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小麦专家,对莱州市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经过现场称重、水分测定等环节,得出本次小麦实打面积为3.33亩,共收获小麦3001.83公斤,考虑到含水率、杂质率等因素,最终确定莱州市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攻关田平均亩产达840.7公斤,再次刷新我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莱州依托农业基础、种业优势,坚持科研与推广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建立了一整套良种研发推广的有效机制。据莱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亩产840.7公斤冬小麦试验田,除了科学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还包含了成熟的深耕深松、种子包衣、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先进科技的攻关、突破与应用,对于麦田创高产、破纪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莱州市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搭建高层平台,引进高端人才作、建立起培育与激励相结合的立体人才开发体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5月份,以果树苗木繁育、果品生产,果品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的院士工作站落户莱州;6月份,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霍学喜、泰山学者姜远茂等40多位国内外知名苹果产业专家汇聚莱州,为莱州苹果产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9月份,莱州市聘请原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宝维为大姜深加工产业及农产品食品安全技术顾问,聘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研究室主任王法宏为优质小麦基地项目技术顾问……人才提升产业吸引力:猪圈无臭味,农户两年省7万元

  莱州是全国畜牧养殖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存在中小型养殖场和散户养殖多,粪污治理面广、量大,养殖场(户)建设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小型养猪场(户)粪污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2017年莱州市畜牧兽医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全省率先引进并推广应用了生物酶薄床生态环保养殖技术,为彻底解决莱州市生猪养殖粪污治理开辟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绿色生态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