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中汇聚起繁荣发展的人才力量——新中国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工作70年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重要保障,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人力资源流动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化配置为主体的深刻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激发出强大活力、汇聚起磅礴动力。
统起来
统包统配人力资源 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是人力资源统包统配计划配置时期(1949至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各类人才资源极其匮乏。1949年,全国就业人员1.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533万人,城镇大量劳动力处在失业状态。为巩固人民政权、集中有限资源优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在人才方面,中央采取了统一调配、集中人才、保证发展重点的策略。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抽调技术人员发展国防工业的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156个重点工程上马,人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五年内,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就需要增加35.9万名专业人才,而同期专业学校只能提供28.06万人。1953年11月,中央又发出了《中央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和《关于分期分批调配工业干部的通知》。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年之内,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3万人,其中调到国营工业企业的干部有10.3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我国的计划调配体制基本定型。到“一五”结束的1957年,全国就业人员达到2.38亿人,比1949年增加了5689万人,年均增长3.5%。城镇就业增长更快,1957年城镇就业人员达3205万人,比1949年增长一倍以上,年均增长9.7%。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使全体劳动者实现“全面就业”的目标,制定了“统包统配”的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劳动力管理体制。此后,这种计划调配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成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期间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改起来
打破计划配置坚冰 市场化流动配置初现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以双向选择为主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流动起步发展时期(1978至1991年)
这一时期我国人力资源流动领域的主要特征,是统包统配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开始打破,企业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动人事部门在全国开展了调整用非所学专业技术人员、人才余缺调剂工作,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服务开始发端,市场出现萌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1980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通过的《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明确“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我国就业政策从“统包统配”就业模式正式向多元就业模式转变。1983年7月,《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第一次通过行政法规对人才流动的方向和人才流动中各个主体的相关权益和责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必须改变积压、浪费人才的状况,促使科学技术人员合理流动。”此后,以调整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企业聘用干部、出国留学人员等为对象的政策陆续出台。
20世纪70年代末,劳动人事部门开始创立并组织劳动服务公司,人才公共服务机构也陆续成立。1984年5月,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成立劳动人事部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的通知》。同年6月,全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开业。此后,各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相继成立。1988年8月成立了全国人才流动中心。
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成立并派出第一名中方雇员,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开始出现。截至1990年左右,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陆续成立。
随着人才流动渠道的不断拓宽,流动人员规模逐步扩大,人事档案管理就成为人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198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补充通知》(1989),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权限、档案内容、管理部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规范服务机构的行为,1990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1991年劳动部和人事部分别下发了《职业介绍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人才招聘管理工作的通知》。
流起来
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 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配置
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是人力资源市场化流动配置全面展开时期(1992至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