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07 14:47 的文章

成都:造就高质量“工匠”打造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

吴承全,从一名连接电源线都不会的零基础学徒到如今为公司节约几百万成本的技术骨干;

杨显君,从一名普通车床工技师到如今中航集国首席技能专家、一专多能的年轻技术带头人;

何建,从一名企业改制下岗人员到如今创办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职工创客明星”……

这些“成都工匠”的成功来得并不简单,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日复一日。在他们不断走向卓越的背后,彰显的是在新时代的今天整个社会更需要具备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标识,近年来,成都市总工会认真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多措并举,提出“培养造就一批‘成都工匠’”目标。力争到2022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基本构建起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成都现代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匠人才队伍,把成都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

了不起的成都工匠 彰显城市“匠心”

在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502名来自蓉城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被市委市政府正式命名为“成都工匠”,吴承全便是其中之一。回想起半年前的这一幕,吴承全难掩激动。“当选‘成都工匠’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往后,我会倍加努力,回馈政府和社会对我的培育和肯定 。”

“我的老家在广西农村。我从小就听过一句谚语: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所以我坚信,只要用心打磨技术,持之以恒,没有做不成的事儿。”11年来,吴承全从一个连接电源线都不会的学徒逐步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这背后凝聚了他太多的辛苦和努力。

在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同事们对设备进行过数万次的维护,排除了数万次的故障。吴承全在为生产保驾护航的同时,还努力钻研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优化各流水线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多年来为厂里节省上百万元的维修费用。

他就是成都千千万万工匠的缩影。他们坚守在基层,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拼搏,潜心专研,不断克服重重困难,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当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日渐成为一种共识。

其实,成都工匠被反复提及和重视的背后,反映的是成都这座城市对匠心的尊重和传承。2018年,一份人才工程蓝图——《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用实际行动彰显成都这座城市的“匠心”。成都市总工会将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用5年时间培育“成都工匠”10000名,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全国一线城市水平,把成都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

以点突破 带动全民技能提升

如今,在工会的重视和培育下,吴承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让他对未来更有信心。

个人和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扶持。《意见》的提出,将“成都工匠”纳入成都市人才体系总盘子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形成了关于工匠人才培育、评价、使用、激励、引进和保障的一整套政策体系;打破年龄、学历、身份等限制,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线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健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工匠人才递进梯次培育评选体系,打通“成都工匠”向上成长为“四川工匠”“大国工匠”的通道。

这一文件的发布,让吴承全和他工作室的成员们感到万分激动。“过去受到社会环境、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而现在的年轻技工,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他动情地说,“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工作室和厂里的年轻员工,传承工匠精神,做好、做精每一件产品。”

作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的杨显君也是“成都工匠”中的一员。近几年从公司级到国家级,获得了众多的荣誉的他都全不在意,“个人强不算什么。团队强才有战斗力。”他把自己的很多精力都用在了穿帮带上。

“手艺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传帮带是匠人很重要的路。”作为“杨显君大师创新工作室”领办人,杨显君总是无私地将自己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所学的新知识与班组组员和徒弟共同分享,在班组内部杨显君率先推行师傳一对一对接指导,使所在班组成员熟练掌摄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