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1-06 20:34 的文章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十年霜刃初试结出累累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十年霜刃初试结出累累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织社会组织服务居民。(资料图片)

  2010年,浙江省首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十年来,中心着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培育孵化、能力建设、评估指导、登记年检等全方位服务和专业化支持,并率先在全省构建起社会组织孵化和能力建设两大平台,创立创新公益创投机制,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服务网络,有效发挥了导航器、孵化器、助推器三大功能。

  十年一剑,霜刃初试。如今,中心已成为社会组织之家、社会服务资源集聚地、社会服务创新策源地和社会服务品牌示范点。未来,中心将继续助力实现海曙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的新局面。

  初建 创新公益创投机制,孵化社会组织

  2010年12月,中心正式挂牌,这是浙江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当年,海曙共有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社团以及备案登记的社会组织1200余家,除了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社工协会、和谐促进会等几个正规的社会组织外,其他多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体类“三无”团队。

  有鉴于此,刚成立的中心很快确定了工作方向——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推动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架起群众、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当时,中心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孵化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

  “星星的孩子”家长互助会是第一个受益团体,这是由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自发组成的民间团体,家长们平时互帮互助,但在要成立社会组织时,却遭遇困难:无处募集资金,开会没有场地,交流仅限于网上。在得知中心成立后,家长们找上门,最终,中心决定为这个团体提供场地,还找来专业社工帮助指导,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如今,该组织已发展成为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骨干家长和志愿者组成核心团队,拥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每月都开展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的自助互助活动。

  除了提供场地、资金、政策服务等支持外,中心还借助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机制,帮助公益性社会组织成长壮大。2011年2月,海曙区出台《公益创投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每年投入200万元,扶持“草根”社会组织。受海曙区民政局委托,中心承担了项目的申报、评审、监管和评估工作。当年,61个公益项目从9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立项。正是这些公益创投项目,使海曙区的社会组织活跃起来。2012年开始,中心又尝试开展公益创投“双百对接”——100家企业对接100个公益项目,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公益事业中来。

  这些年,中心通过公益创投和“双百对接”机制,累计资助1074个公益项目,涵盖为老、济困、助残、康复、青少年、维稳、教育、环保、文化等九个服务领域,各创投项目还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中心还让“开放空间”模式走进街道社区,服务社区民主协商和基层社会治理,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热情,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同时,中心还会定期对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方法,引导民智民慧解决民困民难,开展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十年霜刃初试结出累累

宁波市“善集”公益街

  升级 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三三三”模式

  “三三三”模式即“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三步培育孵化社会组织、三级服务展销网络。中心成立后,海曙区有8个街道先后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居委会和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第三级服务单位。至2018年12月底,海曙区各镇乡(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转型成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也纷纷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至此,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三级架构完成。

  10年来,中心围绕做大、做强、做实社会组织的目标,推进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不断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努力激发社会活力,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截至2019年6月,海曙区共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700家(其中社会团体146家,社会服务机构554家),备案社会组织2629家。相比于2010年,社会组织总量增长177.4%,社会组织数量增长173.9%,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数量更是有了质的飞跃。